聽完宋援朝的解釋,張建國剛前的愁雲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滿面的喜色。
天無絕人之路,何況這件事有宋援朝幫忙託底,張建國還擔憂什麼呢?再說了,合資公司下屬的物流公司,這個名字聽起來就高大上,可比集體企業強多了。
張建國這些日子早就受不了那些貪婪的赤老了,要不是看在車隊經營的份上忍氣吞聲好言相勸,以張建國的脾氣早就翻臉了。現在有了退路,他還擔心什麼呢?既然車隊是他一手一腳搞起來的,那麼張建國就有絕對的信心重起爐灶,他倒要看看沒了他張建國,憑著那幾個貪心不足狼心狗肺的玩意能把車隊搞出什麼花來。
這頓酒一直喝到半夜,後面談的大多都是怎麼讓倉儲地皮從車隊產業中剝離,並且等宋援朝的合資公司成立後再成立物流公司的細節方面。
當然許多事靠張建國自己去做是不行的,宋援朝也沒這個時間和精力,而且他在滬海呆兩天就得趕回金陵去,所以最後重要的任務就落到了平日裡沒什麼事的羅陽頭上,對此羅陽也不見外一口答應,還笑眯眯地說等物流公司建立後他打算參和一份,就不知道宋援朝宋大老闆是否願意。
羅陽要參與,宋援朝當然不會反對,先不說他們之間的關係,就憑羅家的背景,他參與進來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何況羅陽參與也不會直接在內資方面打主意,畢竟作為合資公司政策規定的內資51%部分這個是不能改變的,但在外資結構上就可以做文章了,無論是張建國還是羅陽,直接透過外資佔據一定股份,而且這點宋援朝也是樂於所見的。
雖說合資的外資主體是應安妮的公司,但宋援朝和應安妮談的時候從來沒有打算讓她的公司佔據外資全部。宋援朝直接嚮應安妮提出,她那家公司需要由宋援朝方面進行注資,從而改變股權結構。
宋援朝可以允許公司在重新注資之後由應安妮保留公司的大部分股份,可至少要出讓45%的股權給宋援朝。
應安妮考慮後大致同意了宋援朝的要求,畢竟她的那家公司除了抬頭和應家在海外的背景外,在內地沒有任何值得拿出手來的東西,她向在內地發展事業,除宋援朝外找不到其他可以信任並有如此能力的人。
從這點來說,出讓部分股權,把大家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商業角度來看並沒有什麼,尤其是西方國家的商業都是這麼幹的,吃獨食的企業非常罕見,就連那些有歷史年頭的老財團企業內部股權結構也是非常複雜,創始家族在其中佔據的股份其實並不多,大部分股份都由其他財團、公司、個人或者外來資本所瓜分。
如果一家效益非常好,盈利可觀的企業由單一個人或家族掌控的話,這種情況在西方國家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別說其他資本不允許這樣吃獨食的情況出現,就連政府方面也是不允許的。
從小在美國接受教育,並畢業於常青藤大學的應安妮很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當宋援朝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應安妮很爽快地答應了,但同時雙方也有分歧,分歧就在於股份的比例方面,為了這件事宋援朝和應安妮進行了私下幾次討論,最後才達成一致。
應安妮最終同意轉讓37%的股權給宋援朝,宋援朝會以香江盛華和海外投資公司的名義雙方透過交叉換股和實際資金注資,而應安妮自己保留53%的股權,作為公司的大股東和董事會主席,此外剩餘的10%是預留部分,以作為公司期權,用來招攬人才。
這個方案得到了雙方的認同,並且已經進入了實際操作中。
香江公司因為是美國公司的分公司不需要改變,美國公司方面由香江盛華方面派律師去處理這件事,應安妮這一次急衝衝地從金陵去香江再去美國除了合資的準備工作外就是安排這件事去的。
張建國和羅陽加入,宋援朝這邊一點問題也沒有,直接透過香江盛華或者海外公司再入股分配就行了。這種操作非常便利,也不需要透過國內,香江那邊一個電話就能處理完。
而且成立合資公司後再建物流公司,對於宋援朝的計劃來說也是關鍵一環。接下來一旦合資公司成立,那麼一分廠就會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而這個發展的速度是非常驚人的。
企業發展起來,許多方面就會暴露不足,雖然宋援朝提前做了一些安排,但從實際來看宋援朝清楚還有很大的不足,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想要佔據全國市場,除去生產和產品本身外,供應鏈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目前一分廠的供應鏈是由銷售公司來負責,也建立了總倉,可這僅僅只是針對金陵本地,面對全國市場遠遠不夠。
在回滬海前,宋援朝就在琢磨和張建國談一下車隊深入合作的事,可他萬萬沒想到張建國的車隊會鬧這麼一件事出來。說起來也真是巧了,既然這樣那麼索性另起爐灶,直接透過張建國打造新的物流公司,而且又了車隊現在在滬海的倉儲地皮,那麼一分廠至少在滬海的總倉就有了下落,接下來一步步鋪開,未來產品到哪裡,物流就鋪設到哪裡,從而改變整個市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