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禾城呆了幾日,和各位領導都見了見面,並且深入交流了下。
幾天後,林宇航在組織部副部長的陪同下前往潮縣上任。
上任後,林宇航先熟悉了下工作環境和同志們,然後就帶著秘書對潮縣方面進行了實地考察。
】
他這個做法倒是有點像當初林道遠的做派,當初林道遠去金陵的時候也是如此,在正式工作前帶著小邵幾乎走遍了蘇省各市縣包括鄉鎮,等對於下面的情況瞭解清楚,摸好底後再開始工作。
這一次來潮縣,林宇航提前和林道遠通了電話,在電話裡林道遠也指點了他一番。
地方的工作和企業不同,更和他當初在部隊不一樣。地方工作是很複雜的,他一個初來乍到的新人如果不瞭解實際情況,靠著一些文字的東西去幹工作是萬萬不行的。
許多東西都要親眼去看,親耳去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控實際情況,再根據實際情況和現在的一些問題拿出可行的方案和辦法來,這才是做事的樣子。
僅僅靠想象,拍腦袋、開會討論,這樣的工作方式要不得,最後林道遠用偉人的一句話來告戒林宇航,這句話就是“革命工作不是請客吃飯……。”提醒他既然到了地方,就要腳踏實地,千萬不能浮躁。
事實上林宇航也是這樣做的,他花了足足大半個月的時間摸清楚了潮縣的情況,等全面瞭解情況後這才開始了正式的工作。他這樣的工作態度使得禾城的領導頗為欣慰,同時也讓潮縣班子的同志對林宇航刮目相看。
雖然情況摸清楚了,但問題卻很難解決。
正如上任之初領導和班子的同志介紹一樣,潮縣的情況不太樂觀。
整個潮縣能拿得出手的除了前幾年在“五講四美三熱愛”工作中取得的成績得到了省市的表揚,並且獲得了很大榮譽外,在經濟方面的發展的確有些落後。
自改革開放以來,整個潮縣的經濟發展比較遲緩,在1982年成立了經編針織廠,這家廠子目前的效益還算不錯,產品不僅在國內銷售還遠銷海外各國,算得上是比較成功的。
此外,就是一些老國企企業了,比如潮縣製革廠(建立於1926年)、中絲三廠(建立於1922年)、機床廠(建立於1952年)、第一輕工機械廠(建立於1969年)、紡織機械廠(建立於1956年)、燈泡廠(建立於1958年)、潮縣鎖廠(建立於1958年)、化肥廠(建立於1966年)、農藥廠(建立於1956年)、石料廠(建立於1971年)、制絲一廠(建立於1927年)、布廠(建立於1956年)、水泥廠(建立於1965年)、針織廠(建立於1943年)、襪廠(建立於1893年)、印刷廠(建立於1951年)、油廠(建立於1958年)、酒廠(建立於1956年)、蔬菜廠(建立於1950年)、塑膠廠(建立於1958年)、拉鍊廠(建立於1958年)……等等。
從這些廠子的建立時間來看,都是一些老企業了,其中最早的是上個世紀就成立的企業,大多數是建國後透過公私合營和小作坊合併成立的國企。
除了1975年成立的郵電機械廠外,改革開放後成立的企業聊聊無幾,其中就包括前面所提到的經編針織廠。
至於郵電機械廠,雖然建在潮縣,但這家廠是屬於省管企業,不屬於地方,除了給地方帶來一些榮譽和解決了些就業問題外,其他的好處一個都沒落著,對潮縣地方的貢獻也極其有限。
看著這個名單,林宇航微微皺起眉頭,他拿起桌上的煙盒取出一支菸點上,靜靜思索著。
從這些企業的行業性質就能看出,潮縣企業的性質大多都是和紡織品有關,除去一些油廠(食用油)、酒廠、蔬菜廠、燈泡廠、化肥廠和農藥廠這些和民生有關的工廠外,其餘工廠都是圍繞著紡織品在做文章。
不過這也正常,自古以來蘇杭就是絲綢魚米之鄉,除去農業外,絲綢(紡織品)是蘇州地區的重要產業支柱,潮縣位於蘇州地區,自然也不例外,因為這樣的原因和歷史的問題,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現在的產業結構。
這些企業形成了潮縣的主要經濟組成,從目前企業的產品和效益來說還算不錯,畢竟潮縣的這些企業都是老企業,有一定的底蘊,再加上產品質量不錯,在國內銷售還算樂觀,這些年出口數額也在不斷提高,給地方帶來了一定的外匯收入,但相比整個潮縣的發展而言,僅僅靠這些企業是完全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