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宣佈高考的恢復,自78年年底開始,全國上下就掀起了一股學習熱,這股熱潮一直持續到80年代後期依然沒有消退。
因為對知識的渴求,這時代的青年學子們對學習的熱情是後世無法想象的,他們自發地到處收集能夠找到的科教書、試卷、手抄本,甚至能為一本剛剛發行的教科書心甘情願帶著乾糧和水壺站在教育書店門口排隊等上一天一夜,這樣的場景比起三十多年後蘋果新手機首發有過之而無不及。
現在的教科書、輔導資料和參考資料遠不如後世那樣琳琅滿目,書店裡甚至連正常的教科書都缺,更何況別的呢?
中國人的傳統思維中對於教育是尤其看重的,宋光增在世之時經常對宋援朝唸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作為一個高階知識分子,宋光增對待宋援朝的教育是非常上心的,也對他的未來有著無比期待。可惜因為時代的特殊原因宋援朝未能如宋光增想象的那樣完成高中學業並進入大學深造,而是去了西北上山下鄉。
當壓抑了多年停滯的教育通道被開啟後,無數年輕人對於透過學習來改變命運的願望就如同火山一般噴發,從而造就了這樣的情景。
在後世,教育同樣是一個極大的產業鏈,到處可見的補習班、培訓中心充斥著整個社會,望子(女)成龍是每一個孩子家長的美好願望,為了孩子的未來,家長以不計投入的實際行動證明了這點。
二中的校辦工廠規模雖小,裝置和產品結構也不怎麼樣,卻不是沒有它的優勢。
其中作為二中這家滬海重點中學的校辦工廠,背後的二中就是它最好的優勢。
相比普通學校和外地的高階中學,二中這樣的重點中學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教育系統內部的渠道都是其他學校無法相比的。
別的不說,僅僅就像是高考複習參考資料這些,二中的檔案室裡存放著從二中成立到現在的歷屆高考試卷習題,再加上每屆畢業班的內部習題試卷等等,這些東西平時根本就沒人注意,但在宋援朝看來卻是不折不扣的一筆巨大財富。
如果說以前就算宋援朝有心做這行,但沒有這些東西他依舊是幹不成的。可現在不一樣,透過校辦工廠把這些資料整理出來,然後再印刷裝訂成冊,一旦投入市場宋援朝能夠想象得到結果會是怎麼樣。
根據宋援朝和馬廠長的商議(談判),最終以一次性給予資料收集和租用凸版印刷機一個月的費用是500元,此外紙張和油墨再加上人工成本按每張一分五厘計算,根據這些成本計算,宋援朝早就想過一本50頁的習題冊基礎成本在0.75左右,再加上凸版的製作費用先期大概需要投入800元左右,如果按照500份最低批次的印刷來計,單冊成本是3.35元,這個價格還是比較高的。
可成本計算不能這麼計算,因為租用凸版印刷機是按一個月來計的,資料收集和凸版製作成本也都是一次性的支出,所以從這點來說印刷的越多這成本也就越低。
1000冊的話單冊成本就能從3.35元降到2.05元,如果是2000冊話,單冊成本就能降到1.4元,5000冊的話單冊成本就是1.01元……。
以目前市場的需求,宋援朝覺得一萬冊恐怕都不可能滿足,這個市場有多大沒有人比宋援朝更清楚。
這還只是滬海一地,如果再加上滬海周邊的省市,市場的潛力更是令人無法想象。
滬海的教育水平原本就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外地省市的教育根本就不能和滬海相比,滬海重點中學內部習題試卷在外地學校老師和學生的眼裡更不亞於珍寶一般的存在,有些地方為了能搞到一份從滬海弄來的內部試卷,更是千難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