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宋援朝說的那樣,許多人早就把書本全還給老師了,靠著短短几個月功夫突擊,能成功的卻是寥寥無幾。
1978年,第二次高考同樣如此,報名人數和最終錄入的比例極其懸殊,而且按照這個趨勢,接下來的幾年裡高考的競爭會越來越大,今年的高考必然和前兩次不同,無論是考卷的難度和招生的要求會更加嚴格。
此外,就是宋援朝說的關鍵,那就是他的生存問題。
宋援朝父母都已去世,他一個人在滬海沒有依靠,吃喝拉撒的生存問題必須解決。
周校長誠然可以暫時幫他一把,從微薄的工資裡擠出部分補貼宋援朝,但救急不救窮,這個道理做了一輩子老學究的周校長自然是明白的。
“可是,援朝……。”周校長是個好人,更是一個好老師和好校長,但在這件事上一時間卻不知道怎麼再勸了。
他想了想後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語重心長對宋援朝道:“再怎麼樣試試總是好的,如果能考進了大學,國家對大學生會有補貼,雖然錢不多生活卻不成問題,等畢業後分配工作以後的路就好走了。再說,這不還有周伯伯在呢,這個你不用擔心。”
“校長,我不是小孩子了,您說的這些道理我都懂,也非常感激,可我還是想靠自己。”
“你呀你,你小子怎麼就這麼犟呢?”周校長見宋援朝一意孤行,不由得有些生氣了:“你要找工作,可你想過沒有,我們這可是學校啊!你一個高中都沒畢業的人難道能頂替你父親來學校當老師不成?援朝,學校可不是企業,這老師不是隨隨便便人都能當的,如果你有能力做老師,為什麼不去考大學呢?”
宋援朝笑笑,他早就知道周校長會這麼說,在來前他已經想好怎麼回答這個問題了。
“校長您多慮了,我可沒想過自己能在學校裡當老師。如果說是小學老師的話也許還沒問題,可我們這是中學,憑我這肚子裡的這點墨水當老師不是誤人子弟麼?”
“那你還……?”宋援朝的話讓周校長一愣,有些搞不明白宋援朝究竟是怎麼想的了。
“校長,我記得我們學校有校辦工廠吧?”
周校長頓時一愣,似乎有些明白過來宋援朝的打算了。
“教工也是學校編制,可教工不屬於老師,不用給學生上課。如果可以的話,我想麻煩您幫忙在校辦工廠安排一份工作。您放心,我沒什麼其他要求,只是需要一份穩定的工作。”
校辦工廠,這是時代的特色。
在八十年代之前,許多學校都有自己的校辦工廠,工廠屬於學校所有,裡面的職工少部分是教工編制,另外大部分是集體編制。
這種校辦工廠規模不大,通常也沒什麼技術含量,許多都是和街道工廠差不多甚至還有不如。
許多校辦工廠都是乾的糊糊火柴盒,包裝肥皂這類低階的手工活,在統購統銷的時期,這樣的工廠生存還沒問題,可到了改革開放時期,隨著市場的逐步開放和私人企業的蓬勃興起,沒有絲毫競爭力的校辦工廠自然而然地就被時代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