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仲清依舊憂心忡忡,“此事過後,朝中不知會有什麼變化。你是負責時疫的禦醫,處在風口浪尖上,記住爹說的,切莫捲入到朝廷鬥爭的漩渦去!”
攪動湯水的調羹忽地停下,楊晞微微一怔。
切莫捲入到朝廷鬥爭的漩渦去。
自從她考入太醫局後,這樣的話爹爹對她說過不下十次。她當然理解其中的用心良苦,若不是捲入了朝堂鬥爭,娘親就不會枉送了性命,爹爹只是害怕她會重蹈娘親覆轍!
楊晞明日一早還要到生父家中晨省,楊仲清囑咐了幾句便讓她回去歇息了。
夜燈昏暗地映照在書案前靜坐之人。
楊晞手裡拿著娘親生前贈給她的玉璜,盯著玉,面色凝重若染了一層霜。
爹爹勸她莫捲入朝廷鬥爭,以免重蹈娘親覆轍。可是娘親死得冤屈,從她去世那天起,楊晞再也不能心安理得地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看到這塊玉,總會憶起娘親,想起她去世前所經歷的一切:
楊晞的娘親章嫣,出身於文學世家,父親乃翰林大學士。娘親自幼聰明好學,深有外祖父風骨,樣貌出挑,柳絮才高,是人人稱道的汴京第一才女,多少宗室少年,宦門子弟日日傳閱她的詩文,心生傾慕之情。
然而二十多年前,先帝庶出之子—當今皇帝趙建,在太後的擁立下登基。頭一年太後臨朝聽政,朝中局勢還算風平浪靜。但一年後太後薨逝,趙建繼承父志施行新政,眾多佞臣揣測聖意,諂媚逢迎,藉著新政之名排除異己,把舊黨官員下獄的下獄,驅逐的驅逐。
士族世家多受到迫害,整個家族全部被驅逐離京。外祖父為舊黨要員受到牽連,被一貶再貶,到了瀛海。
娘親當時已經嫁給先太後侄子向從天,也就是她的生父。
向從天年輕的時候與皇帝趙建為莫逆之交,正是他的進言,先太後才決意擁立趙建登基,憑借這份定策之功,父親使娘親免受牽連,得以留在汴京。
可聽父親說,在她出生前,娘親與他因為性情不合選擇和離。
然後娘親便一個人居住在汴京,身懷六甲卻舉目無親,過得極其艱難。
從前的親友和傾慕者不是落井下石,就是因為害怕受到牽連,鮮少有對娘親施以援手的。爹爹同情娘親的遭遇,找穩婆替娘親接生,還親自開方子為她調理身子。
剛出生的孩子體弱多病,因為有爹爹在,楊晞才在艱難惡劣的環境下平安活到了周歲。
經歷了諸多磨難,娘親終於被爹爹的熱情打動,忍受非議,帶著她嫁入了楊府。
當今左相張照利用新法排除異己,在朝中倒行逆施,唆擺皇帝窮奢極恀,搜刮大量民脂民膏,鬧得民不聊生。
外祖父雖身處遠離汴京之地,但文人風骨極重的他依舊上書進言,終於招致殺身之禍,十年前無端死在瀛海這塊蠻荒之地。
娘親悲痛欲絕,明知不可與滿朝奸黨對抗,在瀛海為外祖父奔喪回來後,就開始為外祖父討回公道奔波,聯絡上幾個外祖父從前的學生,上書進言,敲登聞鼓,讓朝廷上下、天下百姓知道張照這個佞臣是如何迫害忠良的!
張照被激怒,卻又不能對娘親一介女流下毒手,以免坐實了迫害忠良的事實,於是滿京城散播謠言,昔日汴京第一才女已經患上失心瘋。
如此一來,娘親對張照所有的控訴盡然變成了瘋言瘋語。
聖人感念娘親一片孝心,召她入後宮勸解開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