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鎮分為四個方向,東面是集市,趕集時最是熱鬧的區域;北面大都是賣綢緞和成衣的布莊、糧鋪、雜貨店,西面是飯館、酒樓和客棧,南面則是一些富戶們的住所和官老爺的衙門所在。
集市上販賣各種東西,其中紅棗也是販賣物的其中之一。只是,也不過零星的兩三家而已,最重要的是,紅棗的個頭和顏色都不如她家的。
文秀上輩幹的雖然是見不得光的買賣,但討價還價、與人溝通卻是沒有半點問題。她自己給自己打氣之後,佯裝成買紅棗的客人,走到其中一家紅棗攤前,隨意挑揀了兩顆個頭大的紅棗,開口問道:“你這棗咋賣?”
賣紅棗的是位嬸,大概四十幾歲,她擺著紅棗灘賣棗,手上卻半點沒閑著,坐在凳上納鞋底。她聽見文秀問話,抬起頭來,看了文秀一眼。隨後她將手上的針在頭上擦了擦,又往鞋底上紮了進去,然後才道:“十五文一斤。”
十五文一斤,那是多少錢?
文秀來了這世界半個多月了,可是除了村裡那些關於自己的破事外,她對這個世界真真兒算不上了解。她把集市都逛了一遍,對買賣雙方口中的銅板完全沒概念,對經濟物價什麼的更是全然不知。
現在對方喊價十五文,到底是個什麼概念?總不至於,看電視裡那樣,一文錢兩個肉包這麼算吧!
文秀對“十五文”毫無概念,向大嬸笑了笑,放下紅棗趕緊閃人。納鞋底的大嬸彷彿也沒奢求她買似的,面無表情的又低下頭忙著納鞋底兒去了。
為了弄清一個銅板的購買能力,文秀愣是將集市裡販賣的東西的價錢都問了一遍。然後走進了一條巷,凝神靜氣的分析一文錢的概念。
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大概分析了一刻鐘,便大致瞭解了。
集市上,肥肉一斤的價格是二十二文,瘦肉一斤十八文,魚八文。豬肉價錢差不多是魚肉價錢的三倍,這一點倒是跟文秀上輩生活的地方的物價差不多。只是不同的是,雞鴨這些家禽,雞鴨的價錢是十五文左右,與上一世比起來要貴一些。
十五文一斤的雞鴨肉,十五文一斤的紅棗,也就是,吃一斤紅棗就能吃一斤雞鴨肉。算起來,紅棗還真有些貴。
這下,文秀想明白了,難怪擺紅棗的大嬸能閑的納鞋底兒了!
現在,只要再去沿街包鋪問問價,基本上便能確定一個銅板是不是能買一個大肉包了。
文秀覺得,擺攤的那幾家紅棗都不是特別好,個兒不大,顏色也不是很紅。如果把自己家的紅棗帶來擺攤,還是賣十五個銅板一斤,那是不是得虧了?再看看擺攤人家面前基本上沒人問津,擺攤賣紅棗的心思也就越來越淡。
方氏的不錯,紅棗在藥鋪屬於補品一類了,養顏補氣血,這種好東西,還真不是一般人家能夠吃得上的。西塘村裡的農民,每年有幸摘的一些回去嘗嘗味兒,還真是得了老天爺的恩賜。
罷了,看來集市上是賣不出去了,再想想其他法。
文秀今日除了有這些收獲外,她還發現,集市也沒有土豆粉賣。不僅是土豆粉,就連最平常的幹粉條也沒得賣。粉條一般分為紅苕粉和芭蕉芋粉,雖然口感不一樣,但是提粉的過程是一樣的。集市上沒這兩樣東西賣,顯然提煉的技術在這裡還未發掘或者推廣開來。
如果想要大量提粉推廣粉條,那便需要作坊。最重要的是,這兩樣東西需要的人工很大,而實際收獲卻不行,這種生産最多隻能餬口,想要發家致富,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想要發財,只有尋別的路。
文秀又在集市上逛了一圈,想買的東西很多,但是無奈身上一文錢都沒有,最後只能嘆氣作罷。一路精神怏怏的走回與宋曉月約定的地點,只見宋曉月已經在等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