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代的城市饒是再繁華卻也連現代的三線城市都比不過,生産力實在是不夠看,但這並不妨礙它獨特的美。
景縣在廣陽郡的同級縣城裡,排名只能算中等。全縣約有一萬四千戶人家,縣城有四千戶,其餘一萬戶都分佈在景縣周圍大大小小三十幾個村落中,算得上是個大縣。
人多,景縣縣城還比較繁華。尤其是眼下正值年關,趕集置辦年貨的人也多,街上熱鬧極了,來來往往的人,做買賣的討價還價聲,喧鬧極了。
劉芳緊緊的拉住李春華的胳膊,生怕被人群給擠散了,好在雖然吵鬧了點,但劉芳的要緊事卻也辦了不少。其實她一沒長大的孩子能有什麼要緊事,免不得就是吃吃喝喝,像那如意齋的好幾樣糕點,她惦記著要多買一點。
糯米水晶糕是她最愛吃的糕點,二十文一斤呢,以往她沒來過不知道賣的這麼貴,可她爹每次送貨都會給她買上一斤,打一個月三斤來算,也得六十文,要知道一斤精米也才八文,她吃的不是糕點,是她爹略顯深沉的愛呢!
還不止如此,她一個月還要吃別的零嘴,自家出産的花生、瓜子就不提了,縣裡如意齋的桂花糕、碧玉紫金糕,食味坊的脆皮鴨,以及城東餅鋪的蔥油餅,花錢不少。
當然,這些零嘴平時都是在自己房裡吃的,也沒拿出去引爭端,在鄉下,一個女娃嘴饞好吃可不是什麼好名聲,即使她有錢能買得起,也會被人說嘴,畢竟哪一家都不想娶上一個好嘴的媳婦。
因為要過年了,李春華也花了三十文錢買了一斤冬瓜糖,兩斤饊子,回去給家裡的孫子孫女甜甜嘴,反正也要不了多少錢,她一貫是面子做得極好,村裡哪個不說她李春華處事大方,管家管的好的?
這人啊,甭管怎麼說,有個好名聲那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冬瓜糖和饊子受到了家裡孩子的歡迎,一個個的拿著糖就往嘴裡塞,可李春華是不會全部分給他們的,冬瓜糖確保一人有一個,饊子分了半斤,便把剩下的都拿到房裡收起來了。
她也不貪這點東西,閨女也不喜歡吃這些,這是以防他們直接給吃完了,留著以後再吃。要知道一次吃完,就不記得她這奶的好了,分成幾次,有個惦記的東西,還不得老實的聽她的話。
正因如此,李春華在孫子孫女的眼中並不是那種惡奶奶,反而有幾分親近,畢竟李春華隔上兩月就會分他們點糖吃,犯了錯雖免不了減少飯量,但也不動手打他們,都是自家爹孃動的手。
熬鷹一樣,把他們給熬熟了。
農家的孩子吃點糖不容易,他們家還好,偶爾會買一點,自家産的蜂蜜也能撈上一點,但是其他不如劉家條件的人家,除了格外疼孩子的,基本上那些孩子一年難得吃一回糖。即便是孩子自己在山裡弄來的蜂窩,也會被大人給拿到城裡賣了換銀錢。
大人和孩子不一樣,他們總有一個偉大的夢想,總想著不斷的攢錢買地修房子。住茅草房的,想著修一個泥草房;住泥草房的,想著修一個泥磚瓦房;住泥磚瓦房的,想著修一個青磚瓦房;要是在鄉下有了大宅子,便想著搬去城裡。
總之,大人總是想著房子,為了實現夢想,甚至不惜節衣縮食,不只苛刻自己,連孩子也跟著受苦。
村裡的孩子大都很消瘦,有些甚至是肋條清晰可見,身上的衣物都是補丁摞補丁,要說這些人家真沒錢嗎,不見得。
大柳樹村離縣城近,腳程快的兩刻中就到了,來錢還是很容易的。就是再笨的人,勤快一點,每天賣柴、賣菜,一天也能賺上個幾斤糙米錢吧!不管怎麼說,自家人的肚子是填的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