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子妃顧凝剛嫁入東宮的那一年, 她曾在除夕夜看到宮城城樓上燃放的煙花感慨說既然煙花本就孤冷,那應該讓它們在離人煙比較近的地方綻放,這樣人才能更近地看清煙花,煙花也能感受到人間的溫暖。
當然, 她那般說,應該不過只是一時有感而發罷了,並沒有真的想要將宮城的煙花宴近在眼前, 但說著無心卻聽者有意, 太子顯然記在心上了。
在今日清晨,他去向太皇太後請安時, 突然提議說若是將煙花宴設在乾坤宮,那煙花宴便能更熱鬧些, 而太皇太後向來最為疼惜他, 莫說一場小小的煙花宴, 即便是他和太子妃的再續前緣也少不得她的暗中促成, 所以在聽他提起之後, 便立刻派人給皇帝下了個口諭。
雖然看起來太子本意應該是想在太子妃重回宮中的第一天能感受到他的誠意, 但顯然是有人利用了這件事。
如果事情不能查個水落石出, 那東宮的麻煩可就大了。倘若能找到幕後主使那便最好, 但若是找不到, 那這件事最後的結果輕則是太子妃被扣上不祥罵名, 重則太子作為罪魁禍首要擔下所有的罪責。
無論怎樣,東宮都會難逃其咎。
自卓然她們回到明鏡局後,兩人便連夜商議了對策, 最後決定明鏡局要傾力而為,畢竟即便向之瑜並未多說,但她們也十分清楚其中的利害關系。
明鏡局不比輕衣司,許諾那個尚未出世的孩子也遠遠比不得慶王,雖然輕衣司能在許妃遇刺一案中幾乎全身而退,但倘若不能找到意圖傷害慶王的真兇,那明鏡局即將面臨的責罰只怕沒有那麼簡單。
初一清晨,她們便召集女史以上的宮女在議事堂,並在莫承將事情的大致經過講給眾人後開始向下佈置她們在夜間商討後的計劃。
雖然除夕夜出現了意外,但規矩不可廢,所以明鏡局在新年伊始應該處理的雜務依然由胡典鏡負責,而莫承帶著仵作門錢九凝等人先去勘察現場,武門李大衡等人負責將與這件案子有關的一幹人物帶回明鏡局,然後將那些人交給審訊門的梁辰紫蘇薔等人來盤問。
司鏡卓然會在司鏡房坐鎮,等著隨時應付上面的人和突發狀況。
原本該喜慶非常的新年竟然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明鏡局的宮人聽說後大都深感不安與意外。
慶王洛長豐的生母是已經失寵多年的胡妃,她的父親原也是丞相,後來生怕自己會因功高蓋主而被皇帝猜疑的向東灼主動提出他們兄弟二人要趁著邊疆安穩卸甲歸朝,所以她父親便在皇帝的暗示下遞了因身子不適而希望辭官歸鄉的摺子,所以胡妃因姿色平凡性子安靜而並不得皇帝寵愛,但她畢竟出身名門,再加上皇帝念著他父親的勞苦功高,所以皇帝素日裡對她也高看三分,在四皇子年滿八歲那年便將他封為了親王,並特許他在封王後繼續陪他的母妃住在宮城中,不必出宮建府,也算龍恩浩蕩。
不過,雖然生的也是皇子,但深明大義的胡妃卻依然深居簡出,平日除了向皇後和太皇太後例行請安之後,極少出現在眾人面前,所以雖然她與向妃娘娘一樣在宮中口碑極好,但為人行事卻比後者低調許多,而由她親手撫養長大的慶王也與他的母妃是同樣的性子,小小年紀便知謙恭,縱然年紀在皇子中年歲最小也不肆意妄為恃寵而驕,是以一直都深得皇帝喜歡。
而且在胡丞相歸鄉後不久,一向身強體健的他便突然死在了故居,當時朝中便有人傳言說他是因為人走茶涼後為朝中政敵所害,雖然並無憑據,流言也未曾指定究竟誰是兇手,但皇帝從此卻對胡妃他們母子二人更為寬厚了。
可那又如何,終究他們只是看起來沒有被捲入奪嫡的這場旋渦中罷了,其實還是沒有躲得開。
直到第二天午時,除夕夜在乾坤宮發生的意外才斷斷續續地在宮中傳開。
慶王洛長豐被炸傷了半張臉,而且左眼還有可能從此失明,太皇太後也因傷心過度而犯了舊疾當場暈厥了過去,場面曾一時失控。
一個不過十歲的孩子,因為生在帝王之家,即便奪嫡之爭與他本無關系,但卻還是成為了他人的棋子,何其可憐。
武門的人走了大概一個多時辰後,吳篷帶來了慶王隨身侍候的內侍唐虎,正是依著莫承的安排由蘇薔負責審訊的。
唐虎不過十三四歲,雖然慶王素日裡與他關系最好,但其實他的師父才是慶王宮中的掌事內侍,只不過他比慶王大不了幾歲,又性格相投,所以才頗得自家主子的重視,在除夕盛宴也將他帶在了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