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很快就反應了過來,周道登的這個構思,對於天下諸王的處理辦法,保留相應的爵位,卻沒有相應的皇族待遇,完全是參考自己對待皇族族女的處置態度,保持封號,而周道登只是稍加改良了而已,在原有的基礎之上,給予了更高的生活津貼補償。
“因此,皇上,老臣覺得,為了彰顯皇族的尊貴性,以及特殊的社會地位,在原來的分封制度上,可以進行一定的改良,皇家的爵位分封和繼承,具有一定的限制。”
“比如說,爵位的繼承,最多隻可以傳至第三代,不能兄沒弟及,除了帝王的直系血脈,如無特殊的軍功,若無對大明有著特殊的貢獻,就無法獲得相應的爵位。”
“否則的話,若無社會地位的特殊性,全都是一擼到底,又怎能彰顯皇族血統的至高無上呢?又如何彰顯皇權的神聖不可冒犯呢?”
......
漸漸地,聽到周道登的這一番言辭,崇禎對其愈發地讚賞有加起來,對方這完全是在為皇家著想,若是按照自己的那種辦法做,對於皇族子嗣極其嚴苛,鮮有封王者,皇族就會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而且,最為關鍵的是,這樣對待皇族宗親的態度,並不會給朝廷帶來太大的負擔,不過是給一個親王的爵位,外加少量的安置費而已。
像神宗那般,安置自己的兒子,到地方就藩,每一個的花費都在上百萬以上,加上藩地以及各種收稅權,給朝廷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負擔,那是在一點一點地侵蝕大明的根基,不斷地在激化社會的矛盾。
無疑,周道登的這種方法,是最為合適的處理方式。
還有就是,保留天下諸王的爵位,保留一部分的家產,使得自己的削藩之策的阻力將會更小,更容易成功,也更能體現一個帝王人情世故的一面。
畢竟,保留爵位,至少讓那些藩王在面子上過得去;保留一部分家產,能夠讓他們過上小康般的生活,不至於流落街頭,也不會過那種驕奢淫逸的醉生夢死的生活。
“好,閣老,就按照你說得這麼辦,朕也退一步~”
這一刻,崇禎已經恢復了那種風輕雲淡的樣子,那副鎮定自若的模樣,顯得是那麼的自信而從容,對於削藩之事,就好像已經成竹在胸一般,有著莫大的把握。
相比而言,心裡長鬆一口氣的同時,周道登的心裡又有一些莫名的小激動,興奮不已。
作為一個侍奉四朝三代的老臣,周道登有著更加直觀的認識,可是親身經歷過的,神宗皇帝對自己的那些兄弟以及兒子的偏愛,幾乎到了極其驕縱的程度。
就拿當時的潞王朱翊鏐來講,那可是神宗皇帝一奶同胞的親弟弟,再加上當時太后的寵溺,就藩之後,更加的肆無忌憚,無人敢管,就連當時的福王朱常洵,神宗最為溺愛的兒子,也不敢掠其鋒。
不管是當時的潞王朱翊鏐,還是福王朱常洵,在各自的封地,都可謂是累累罪行,搞得民怨沸騰,下到當地的衙門,上到朝廷,都是拿其無可奈何,都不敢管,何也?
無他,還不是因為依仗神宗的寵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