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名字,楊奇偉微微蹙起眉頭,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去年四月,當得知清國與明國簽訂停戰協議的那一刻,楊奇偉便敏銳地意識到了危機的悄然降臨。
清國和明國連年征戰,積怨已久,絕不可能無緣無故地握手言和。
箇中緣由,不言而喻。
無非是雙方達成了某種默契,或是共同察覺到了來自第三方的潛在威脅。
而這個第三方,還需要考慮嗎?
有鑑於此,楊奇偉當機立斷,吩咐張楚山著手一項重要任務。
從聖教中精心挑選一批出類拔萃的人才,將他們秘密送往天下各地,無論是明國、清國,還是周邊那些實力相對弱小的國家,都在他們的滲透範圍之內。
去年七月,聖教的第一批細作順利抵達清國。
甫一踏入這片土地,他們便察覺到了諸多異樣之處。
聖教教主楊奇偉的作品,竟早已在清國境內悄然傳開!
然而,這些作品已經被清國官方列為**,嚴禁民間傳閱。
一旦被發現有人私藏或是傳播,懲罰極為嚴酷,輕者人頭落地,重者甚至會牽連滿門,招致滅族之禍。
細作們雖疑惑,是誰將教主的著作送到的清國,但想要查詢根源,談何容易。
清國境內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書籍傳播的途徑錯綜複雜。
不過,誰送來的,雖然重要。
可更關鍵的是,這些作品是否引起了清國其他勢力的關注,以及引發了怎樣的關注。
於是,聖教的細作們充分發揮自身的江湖優勢,積極與那些對清國統治心懷不滿的勢力展開接觸。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憑藉著過人的智慧和出色的交際能力,成功發展了一些線人。
這些線人分佈在清國的各個角落,為聖教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有價值的情報。
如今,短短數月過去,聖教的下線已經如同雨後春筍般,在明國,以及清國的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生根發芽。
而白蓮教,正是聖教在眾多江湖勢力中重點接觸的物件之一。
聖教與白蓮教的初次接觸,要追溯到去年十一月。
那一次的會面,雙方相談甚歡,對彼此的理念和目標都有了初步的瞭解。
自那以後,雙方的往來日益頻繁,交流的內容也逐漸從表面的寒暄,深入到了實質性的合作層面。
而白蓮聖母王聰兒,作為當下白蓮教名義上的話事人,更是聖教不得不接觸的人物。
當然,王聰兒只是名義上的話事人,實則各地分壇的事情並不能完全做主。
相當於聯盟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