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從結果上來看,秦王完成玄武門之變的過程卻如同外科手術一般精細,完全沒有發生任何意外,甚至簡單得有些過頭了。
這顯然是因為,秦王的籌碼並不僅僅在這八百人身上,更重要的事情,他事先就已經全都辦完了。
李鴻運看到無數光點在皇宮中往來巡邏,那些都是負責護衛皇宮的禁軍。
而在近距離觀察他們的時候,時常能夠看到他們冒出的記憶碎片。
這些記憶碎片,幾乎無一例外,全都是他們跟隨秦王作戰時,看到的秦王英姿。
那已經不僅僅是兵卒對將領的服從和信賴,而更像是一種常人對於神明的仰望。
在國內戰爭基本平定時,梁高祖解散了關中的府兵。
並從府兵中精挑細選了三萬人,組成皇宮的禁軍,負責護衛整個皇宮的安全。又將渭水以北白渠旁邊的豐腴田地分給他們,號為「元從禁軍」。
歷朝歷代禁軍的挑選都是最為嚴格的,基本上都是身世清白的良家子或是戰死的將士遺孤。
梁太祖的行為倒是也沒什麼大問題,關中的這些府兵基本上都在梁朝征戰天下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能力和忠誠度都是拉滿的,讓他們來做禁軍護衛皇宮,應該是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但梁高祖唯一沒想到的問題是:他們到底是更忠於皇帝呢,還是更忠於秦王?
按照史料記載,早在兩年前,也就是武德七年,秦王就已經開始了對這些禁軍的拉攏。
但這種拉攏的效果,其實並不確定。
他不可能明著問這些禁軍:本王要造反了,你們是支援本王還是支援皇帝?更不可能透露具體的細節。
金銀財寶送出去了,話也帶到了,但這些禁軍到底能幫他到什麼程度,這就只能到事發當天才能知道了。
而在禁軍之中,秦王也重點發展了自己的人手。
皇城中有十四衛,這其中,秦王是十二衛大將軍,也就是名義上率領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侯、左右屯、左右領等十二衛。
但問題在於,這十二衛雖然名義上聽命於秦王,但秦王卻不能指望著靠他們發動政變。因為這十二衛中,還是有許多人更聽命於皇帝的。
政變時,能夠仰賴的只有絕對忠誠的私兵,也就是那八百人。
至於這十二衛,很有可能出現政變當天指揮不動的情況。
而且,十二衛的人也很難收買,因為他們是要輪值的,秦王自己也並不確定什麼時候會開始政變。而全都收買的話,目標太多,也十分容易走漏風聲。
所以,秦王將目標瞄準了自己名義上沒有控制的兩衛,也就是左右監門衛。
左監門衛負責進,而右監門衛負責出。在出入時,要核對門藉,出入皇宮有無許可、進皇宮要做什麼,都需要仔細核查,否則是不能放人的。
尤其是常何所在的「健兒長上」,一直是負責守衛玄武門的。
所以,收買常何是玄武門能夠成功的最關鍵節點。
秦王之所以選擇玄武門發動政變,是因為除了一些極重大的慶典節日,皇宮的南門都是不開的。想要進入皇宮,都要走北方的玄武門。
那麼既然常何如此重要,太子就沒想過收買他嗎?
當然想過,而且名義上,常何還是太子親信,深受信賴。
所以,太子也以為自己勝券在握,有常何這個定海神針在玄武門,如果真有什麼事情他一定會向自己通風報信,自然可以高枕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