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熱、鍛打,加熱、鍛打……
在很多次這樣的枯燥迴圈之後,李鴻運終於出手。
他從鐵匠手中接過鐵釺:“好了,剩下的我親自來!”
之後就需要涉及到一些相對精細的操作了,再交給這些工具人工匠,就有些不放心了。
李鴻運仔細端詳著這塊被燒紅的鐵塊,感覺這次的效果似乎不錯。
它的品質,明顯比之前見過的都要好一些。
雜質更少,而且敲打時的感覺也是軟硬適中。
似乎是個好胚子。
李鴻運閉目凝神,努力地用自己的直覺去捶打刀胚,將它捶打成自己理想中的形狀。
刀身修長,有著非常完美的弧度,兩條刀脊稍稍高出。
在有了一個大致的形狀之後,又將另一塊修長的鐵片取來,將它包裹在刀身之外,變成鋒刃。
而後,兩塊含碳量不同的鐵被加熱後,強行捶打、融合在一起。
這個過程十分枯燥,但好在可以快進。
李鴻運小心翼翼地控制著快進的時間,在需要比較精細的操作時,就謹小慎微地控制著手上的力道,生怕力氣用大了,砸過頭無法收拾。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打鐵跟雕塑都是手藝活,也是有共通之處的。
雕塑的一大精髓就是,雕刻時眼睛要小一點,鼻子要大一點。
因為眼睛雕小了,可以再擴大;鼻子雕大了,可以再改小。但如果反過來,眼睛大了、鼻子小了,那就沒法收拾。
而李鴻運在打鐵的過程中,也逐漸悟到了這一點,就是在前期敲打刀胚的時候可以力量大一點,但到了後期就得精雕細琢、謹小慎微,要灌注大量的耐心去慢慢地捶打,才能將它達到一個完美的狀態。
終於,刀胚算是打造完畢了。
淬火之後,李鴻運將刀胚舉起,仔細端詳了一番,一種成就感油然而生。
能夠明顯感覺出來,似乎比之前的那些作品都要好上一截。
“就它了,開磨!”
將刀胚交給負責精細打磨的工匠之後,李鴻運開啟了快進模式。
經過打磨、開刃,再配上刀鞘和各種裝飾品,一把單刀就打造完成了。
這次的造型,李鴻運參照了盛朝的制式裝備單刀。
跟夷刀相比,單刀刀刃沒有那麼明顯的弧度,刀柄的弧度也並未隨著刀身的曲線延長,而是呈現出一種反向的曲線,更有利於單手持握。
而且,刀身更輕,後部明顯比前部要粗,揮舞起來也要更靈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