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咸豐來說,最可行的,就是在革命軍打到北京之前,趁早逃往東北。
再派軍隊堵住同海關,庶幾可以形成偏安一隅的局面。
肅順與咸豐朝不相處,深知咸豐的心思。
他是王府裡的庶子,從小見慣人情冷暖,從低階扈從做起,一步步爬上現在的高位,對滿清的弊病、對清廷權力運作、對當前的時局有著深刻的認識。
當前的時局,固然以主戰為唯一正確之舉。
但咸豐主和,而滿清君權獨上。
咸豐不同意主戰,則任憑懿貴妃、惇親王、恭親王等人都主戰,主戰也決不可行。
而且,肅順對全國政務更為熟悉,對滿清的財政、軍隊、外省情況洞若觀火。
不像懿貴妃、惇親王等人,主戰的口號喊得響,其實並不清楚清朝的實力,純粹是紙上談兵。
在肅順看來,以清軍的實力,以滿清的財力,若倉促與革命軍、與英法聯軍決戰,只能自速其亡,說不定真能召來亡國之禍。
但是沙俄遠在黑龍江,派到黑龍江的只是軍隊充其量也就是上千人。
大清整體實力不如沙俄,卻足以在外東北對抗沙俄。
由此,不妨派兵到外東北對抗沙人物,可以搪塞主戰派,避免與革命軍、英法聯軍決戰,為大清爭取幾年時間。
眼見主戰派佔了上風,肅順仍不甘示弱,說道:“皇上,湘軍之強,勝過八旗綠營,卻在幾個月前全軍覆沒,足見粵匪之強。
“英夷、法夷船堅炮利,又在粵匪之上。
此中實情,實非外臣所能理解。
對付粵匪、英夷、法夷,臣不是不願戰,而是深知不能戰。
“對付這些強敵,只能一條至理名言‘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
我們只能暫時忍耐,等到神機營、洋槍隊擴編強大之後,等到戶部銀錢充盈後,再擇機與粵匪決戰。”
“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
,這是曾國藩、胡林翼的遺策。
只不過,曾、胡在世時,咸豐對湘軍寄予厚望,一再催促曾國藩、胡林翼“克復金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