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大帝捋須,目中帶著些許挑恤,瞥向天庭,可隨即,他的面色又變了,碧遊宮方向降下一道靈覺,極其霸道,如摧枯拉朽般將他的靈覺摧毀。
“通天?”
紫薇大帝現出震怒之色,真不要臉啊,聖人居然親自下場了。
不過想想也不奇怪,以通天的作風,確實能幹出這種事來。
其實長安混進了多少勢力,紫薇大帝心裡有數,原本他寄期望於王母出手,只是通天已經下場,王母多半不會與聖人對上,他的目光又望向了玉虛宮的方向。
讓他失望的是,元始天尊沒有絲毫動靜。
‘罷了罷了,鹿死誰手,猶未可知,就讓你先勝一籌,又能如何?’
紫薇大帝暗暗嘆了口氣,收回靈覺,不再理會下界之事了。
從元始的態度,他可以判斷出來,聖人有以大唐為戰場較勁的意思,在這種時候,元始需要大戰爆發,不會阻止通天,可能這也是所有聖人的意思,李林甫短時間內根本難以除去。
紫薇大帝明智的選擇了撒手,不過他仍對陳萼抱有一絲期待,希望陳萼能保住太子。
陳萼打定的主意是間接影響,不直接插手。
在通天聖人下場之後,皇甫唯明與韋堅被‘逛燈會’的李林甫當場捉住,上奏皇帝,說韋堅與邊將私會,欲謀廢立。
二人因此被捕入獄,李林甫又讓楊慎矜、楊釗、王鉷、吉溫等人一起出來做證,楊慎矜明確拒絕了,不過這並不影響案情的判決,韋堅被貶為縉雲太守,皇甫惟明以挑撥君臣關係為由,貶為播川太守。
本來事件應該到此為止,李隆基並不想辦成大案,只打算削一削太子羽翼,警告太子安生點,可是韋堅的家人不省事,上疏鳴冤叫屈,併為期不遠達到目的,還引太子亨作證,李隆基震怒。
韋后已經被高力士送到了玉奴身邊,因乖巧可愛,深得玉奴歡喜,她還傳音給陳萼,詢問是否要營救太子,陳萼回答沒必要,他料李隆基只為剪除李享羽翼,不會下殺手,沒必要多事,反而他讓韋后將太子的險狀向無當聖母彙報,以此邀功,並且想方設法阻止玉奴與安祿山來往。
果然,在把長安的情況向無當聖母彙報之後,無當聖母大為誇讚韋后,而且李隆基也確實沒殺太子,因為太子與髮妻韋氏離婚了,並上表曰:不以親廢法。
陳萼則是揣忖了下形式,與東方朔該交待的都交待了,暫時安祿山與李林甫都扳不倒,而且聖人擺明了有發動第二次封神之戰的心思,這時跳出來阻止,是不明智的。
況且說句現實話,就算殺了安祿山,但大唐的矛盾沒有解決,還會有安慶緒、史思明跳出來,於事無補,大唐從上到下,各階層都在醞釀著一場動亂。
於是,陳萼索性閉了關,參悟粒子遁。
十年一晃而過,在這十年裡,李林甫老死了,改名為楊國忠的楊釗繼李林甫掌了大權,楊國忠雖然論起貪婪無能更甚於李林甫,但他有一樣好,與安祿山不和,時常和李隆基打安祿山的小報告,不可能是內鬼,而李林甫一直與安祿山互相勾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