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陳閣老的手上也有顧衡之的把柄。
雖然原主並不覺得有問題,但顧衡之總覺得事情實在是太巧,先不說原主父親是怎麼拿到鎖在書庫中,只有翰林書院山長,也就是莊夫子才能拿到的《六籍》的。
單單就每次陳閣老都恰巧出現,就足夠引起顧衡之的懷疑了。
後來,還是顧衡之向蕭子政請命,大義滅親,把自己父親調去了司農使,總算沒出什麼岔子。
這麼件事,就成了顧衡之與家裡人的一個疙瘩,每每見了顧衡之,他父親就會提起這麼一嘴,所以顧衡之與父母的關系並不好。
還有一件事,讓顧衡之的父母提心吊膽。
入了京城,他們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兒子在家裡一言不發,就只知道讀書,上了朝堂居然這麼猛!
京城裡都傳顧太傅諫言不斷,顧衡之的父母,只覺得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對不起在湘南老家的親戚們。
當然,假如他們知道在蕭子恪的威脅下,顧衡之現在其實正冒充成楊太保和太後的私生子,不知道會作何想法。
顧衡之的父母跟京城中普通的小老百姓一樣,知道蕭子政是個暴君,再加上是蕭子政把顧父給調動到司農使的,顧父自然對這樣的君王感到怨恨。
顧父不止一次告誡顧衡之離蕭子政遠些,最好是讓陳閣老他們幫忙,不要再做這個太傅。
可顧衡之就是不聽。
想來,原主一定很痛苦,有的時候比起漠不關心,更致命的是親人明明不懂還要來橫插一腳。
顧父根本就沒有看清楚朝廷中的局勢,要是顧衡之從蕭子政身邊離開了,朝廷中難免有人覺得顧衡之是被蕭子政厭棄了。
就算蕭子政不下令,保不準就有些佞臣主動幫蕭子政把顧衡之做掉了。
再說了,陳閣老和蕭子恪也不是慈善家,等顧衡之失去了價值,陳閣老和蕭子恪不落井下石,已經是謝天謝地了,更別說指望他們幫忙了。
說實話,前朝就如同後宮,前朝的臣子與後宮沒有半分割槽別。得聖上心者得天下,在顧衡之看來,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什麼忠臣奸臣,都是小暴君一句話的事情。
話說回來,顧衡之之所以來看望原主的父母,倒不是自己找不痛快,而是他想調查一件事。
他要查原主到底是怎麼死的。
顧衡之穿越過來的時候,身體已經被修複好,系統已經被繫結,賴都賴不掉,只是後續發高燒了好幾天。
本來,顧衡之並不在乎原主的過往,畢竟他只是想要活下去,只管賺取生命值就是了,但是,現在原主留下太多爛攤子,已經嚴重影響到他的以後的生命安全了。
他不能死,他死了的話,小暴君怎麼辦?豈不是被主角攻受這對有金手指的主角給糊弄死?
作為蕭子政的老師,顧衡之覺得自己有責任幫助蕭子政矯正過來,他還是有些捨不得蕭子政被淩遲處死的。
小暴君身上那麼多敏感的地方,若是用刀子一刀一刀地劃,那得有多麼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