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個想法太贊了,主角一個人生活在火星等待救援,還需要那麼多科學技術做支撐,聽起來天方夜譚,我從沒見過這種寫法。這本書你一定要好好寫,我有預感,這可能是最貼近我們生活的科幻小說,不像其餘硬科幻那麼冰冷疏遠,跟現實生活的共鳴更強。”
“你也覺得不錯?”
林翰兩人說到興奮處,根本停不下來,男主角怎麼實現自救,怎麼跟外界聯系,地球又怎麼去拯救他,這些都是懸念,簡直將李文淵的心都吊了起來。
這本小說可以將科學這個狹窄、專業、小眾的趣味變成大眾消費品,對於需要提高知名度的林翰而言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火星救援》說起來也就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勝利,主角發現問題,然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戲劇性跟波折一點也不少。
每當讀者發現主角暫時成功之後,又有新的問題出現,一直牢牢吸引住讀者的視線,讓他們在心裡為主角祈禱。
“我打算把這個寫成一個紀實類的科幻小說,因此會出現非常多現實中的人名、地名以及科學技術,這可是一個大工程。唯一的難題就是主角的背景設定,他為什麼會跑去火星,這是關鍵,必須要說服讀者。”
在《火星救援》的原著裡面,主角叫馬克·沃特尼,是一名植物學家,重點研究水文土壤學和環境學。主要工作集中在地球關鍵區域內,後來申請加入美國航天局宇航員培養計劃,然後到火星上面來做科學研究。
這個背景就讓讀者們相信為什麼主角可以在火星上成功種植土豆,並且將燃料弄成水。
李文淵也知道光是有這樣的想法並不夠,更重要的是要有這些細枝末節的東西,這些東西恰恰是一點也不能少的,也同樣不能錯。
喜歡科幻小說的人大多比較嚴謹,他們會察覺到裡面最細小的bug,然後進行反駁,有時候一本書甚至會因此而被毀掉。
“那你的想法是什麼?是關於主角的身份還是工作背景?”
李文淵一下子就問到了關鍵的地方,馬克·沃特尼是美國科學家,他的隊友也是美國人,最後依然是美國航天局nasa跟中國合作將馬克救回來。
林翰不知道該不該將背景進行修改,如果不修改的話,肯定有部分偏激的讀者認為他是賣國賊,連續兩部小說都是外國人當主角,說不定還得罵他一頓。
《火星救援》就相當於是nasa最好的宣傳片,作為一個中國人跑去寫美國宇航局,這似乎有些不對勁。
於是他開口說道:“我原本打算是講主角設定為美國人,最終由美國跟中國兩個國家合作,共同拯救這位困在火星的宇航員。但現在,我想可以將主角定為中國人,這裡面的差距並不會影響太大。一本書最重要的是故事情節跟敘事方式,人物的名字跟背景只是符號而已。”
“這話雖然沒錯,但你想要兼顧國內跟國際市場的話,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好的作品可以忽視掉這些問題,你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那些涉及到的科學技術支撐找到,讓小說可以經得起推敲。”
李文淵神色複雜的看著自己的朋友,這還真是寫科幻小說的料,已經發表的一部長篇跟一部短篇都是科幻小說不可多得的佳作,現在新書聽起來也非常不錯,把他拐到科幻小說界來是正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