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言情小說>鐘鼎山林都是夢> 七十六 風雲初現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七十六 風雲初現 (2 / 3)

許箐:“喜歡是分很多種的。或許你現在分不清楚,但總有一日你會明白的。”

“那你明白嗎?”

“我非常清楚。”許箐回答。

即墨允怔怔地看著許箐,良久之後說道:“我明日就回赤霄院。掌門師伯送了幾名外門弟子來,他們雖是外門弟子,但輕功造詣頗高,你若是有什麼想要打探的事情,可以讓他們去做。聽牆腳這種事雖然不光彩,但對於現在的太子和你來說是最便捷的方式。”

“好。”

永業三十三年冬在一片看似祥和的氛圍中安然度過。開年複朝之後,一道奏疏送至天家案前,天家看完後命人往東宮傳召太子。

“言清今日不在宮中嗎?”天家見太子隻身前來,不由得問道。

太子回話:“回主上,他託臣帶來一封信,稱主上所需之物皆在信中,他不必前來。”

此時即墨允正在勤政殿中回話,聽得此言不由得心中發緊,未料天家聽後只輕輕嘆息,命孫振將信接過送至自己案前。

“他還說什麼了?”天家問。

太子回答:“他說,此事幹系甚大,牽扯極廣,天家須得三思而行,以民意為先。此事之根本在於民生,先解民生之困,再談國之大計。”

天家將那信拆開來仔細看過,沉默良久之後,說道:“得此良才,實乃仲淵之幸!即墨允,你還需幾日?”

即墨允回答:“最多五日。”

天家頷首:“五日後正是朝會日。祌兒回去後將今日即墨允所上奏疏仔細看過,五日之後朝會上議事。”

“是。”太子恭敬領旨。

赤霄院自建立以來上的第一道奏疏直指蜀中官員以權謀私,販賣私鹽。且奏疏之中並非懷疑,而是已掌握了確鑿證據,人證口供俱全,所有人證都已秘密進京,隨時可提審問訊。

一時間,朝堂嘩然。無人知曉即墨允何時查到的,甚至都無人知道他曾出過京城。近百位人證進入赤霄院,竟無一人有所察覺。各世家高門包括皇城司在內的暗哨密探全部失靈,在即墨允上奏之前,沒有絲毫風聲外漏。

各懷心思的朝臣們有意無意地往赤霄院去,卻見赤霄院大門緊閉,那將天家登極前名諱封號相結合的“赤霄”二字高懸在門楣之上,頗為紮眼,雖門口並無人值守,但仍是無一官員敢上前叩門。然而此時在赤霄院內,即墨允卻正在與太子和許箐一起對坐說話,全然不似外間揣測的那般嚴謹端莊。

太子問:“阿清,你那信中究竟是寫了什麼,現在可以告訴我了嗎?”

“原本也是要告訴你的。”許箐說,“我只是將這鹽稅之事與他分析清楚。”

“你快詳細同我說說。”太子道。

許箐:“我且問你,仲淵律規定,私自販賣國朝禁榷之物是重罪,為什麼還有人願意冒著砍頭的危險去販賣私鹽?”

太子回答:“心存僥幸,不懂律法,或者是為了利。”

許箐道:“只一個‘利’字就足夠了。一成利會使人心動,兩成利會使人活躍,五成利會使人鋌而走險,若一件事有十成利,踐踏法律也並非不可,若是無本萬利之事,即便會被五馬分屍也會有人去做。而私賣官鹽正是如此。鹽場是官家的,做活的勞力吃的是官家發的糧,這些官員只要手中有筆,能簽文書,就能拿到錢,更有甚者連文書都不用寫,只坐在官衙之中,錢就進入了自己的口袋,這對他們來說是何等輕松之事?而且賣私鹽可謀求暴利,這暴利源自百姓離不開鹽而官鹽售價過高。我讓你同天家說,此事根本在於民生,便是這個道理。蜀中有自産井鹽,去年潼川路官鹽為兩百文一斤,私鹽卻只要七十文一斤。這樣的價差,於百姓而言,無論家中貧富,怕是都會去買私鹽。”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