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是個剛愎自用之人,不聽勸,否則也不會那麼多年一意孤行。
章宸帝可以說年紀小才聽話,但登基這麼久看下來,實則他欠缺了些主見。
光憑這些去推論父子關系,顯得很是荒謬,多得是一家子脾性相悖的,又能驗證什麼。
質疑血統的言論一出來,就被壓了下去。
但是它就像雨後春筍一般,越是不讓說,越是從別的旮旯角落冒出來。
背後之人來勢洶洶,所圖甚大。
卓任隆在過年那會兒,經過薄時衍提醒,已經盯上了齊凱桓。
如今對他更是咬牙切齒,深藏不露的老狐貍!這節骨眼了還在裝傻呢!
對此,卓任隆做了許多防範準備。
他不信薄時衍會那麼輕易出事,多半在哪裡窩著。
他所要做的,就是守好小皇帝,到時自然會跟齊凱桓清算。
齊凱桓即便野心勃勃,謀算多年,也沒那麼容易拿下大堰。
大堰兵權三分,一部分掌握在薄時衍手中,一部分散落各處,還有一部分,是為了以防萬一,先帝給了蜀中的殷老將軍。
殷家世代忠良,鐵血武將,卓任隆堅信,他們不會跟齊凱桓牽扯上關系。
即便明裕郡王暗地裡攥住了一些人馬,也沒有一敵之力。
讓卓任隆不安的是,他不知道京城有多少人,是屬於齊凱桓的。
注意到他的時間太過短暫,人家行事隱秘,哪有那麼好查?
甚至才查到的說不定是對方故意透露的假訊息。
偏偏這時,蜀中傳來喪事急報,殷老將軍去世了——
不說章宸帝與卓家震驚不已,就是內閣幾位老臣,面上也沒了笑意,形勢陡然嚴峻起來。
當年大堰屢吃敗仗之際,是薄時衍站出來挑大樑,領兵挽救頹勢。
此事沒有提及殷家,實則他們功不可沒。
若非一南一北鎮壓,恐怕大堰已經腹背受敵。
正是因為有殷家在蜀中坐鎮,薄時衍才能沒有後顧之憂,一味往前。
他們稱得上是守住這個國家後背的軍士。
也因此深得先帝信任,分了兵權過去,企望彼此制衡約束。
殷老將軍年歲已高,甚至比先帝還要年長。
這會兒駕鶴西去,已然是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