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伏梅的婚期近在眼前, 她定親後籌備的時日並不長,因為陶遲趕著回去北地。
春闈結束後,他的名次出來, 任職令沒多久就下來了,待他完婚立即走馬上任。
早在去年底,薄時衍就給他安排好了去處,名次對陶遲的影響並不大。
不過對於文人而言, 科考的成績是伴隨終生的, 能拿到好名頭,自然是大喜事。
朱將軍結這門親事,除了女婿的家底太過於單薄, 其他倒沒有什麼不美的。
起初朱衛平瞧不上陶遲,京城裡這樣的白麵書生還少麼?閨女看上他哪點了?!
他是個武將,心裡尊重讀書人,前提是這個讀書人別做他女婿。
一旦成為女婿候選人,左看右看,哪都不順眼。
主要是太窮, 捉襟見肘, 女兒嫁過去吃啥喝啥?明擺著受苦呀!
朱衛平反對了這門親事, 後來是被朱伏梅反複遊說,加上偷偷接觸瞭解陶遲的為人,才漸漸改觀。
這年輕後生是個好的, 懂得知恩圖報, 性子也沉穩踏實。
並不因為自己高中就沾沾自得,也沒因此就翻臉不認人, 搭上京城高門貴女, 拒絕報答他的鄉親們。
此種例子戲臺上沒少演, 現實中可不少見。
陶遲與之相反,他拒絕了朱伏梅不止一次。
甚至直言妻兒跟著他會吃苦,比起油腔滑調之徒,屬實叫人高看一眼。
而最終讓朱衛平點頭的原因是,陶遲對他女兒的鄭重以待。
決定議親之後,經過幾番談話,擬定了一個約定。
朱衛平沒有勒令陶遲不顧念他的鄉親們,他吃百家飯長大的,不認恩豈不令人唾棄?
他要求陶遲,往後的俸祿乃至其他進項,一分為二,一半養著自己的小家,一半養他的大家。
如此,算是兩頭兼顧,恩義兩全了。
至於小家的日子過成什麼樣……想來是離不開朱伏梅嫁妝的支撐了。
這一點,朱伏梅自己做了充足的心理準備,是她自己樂意的,朱衛平讓步後,只能多塞點陪嫁給她。
也不是沒有大戶千金下嫁農家子的,有個好處就是她自己當家做主,不受委屈。
何況陶遲也沒有至親,朱伏梅上頭沒有長輩壓著。
當然,朱衛平為閨女做了周全的設想,預見性地警告了陶遲,返回北地後,不許縱容他的鄉親們挾恩欺壓朱伏梅。
萬一那個村子排外怎麼辦?擠兌外來的小媳婦?
這些商談細節,是湯幼寧去朱將軍府上小住,給朱伏梅送嫁的時候,她自己說出來的。
婚期近在眼前,待嫁新娘子邀請了閨中密友,一同玩鬧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