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路諸侯到來,最為忙碌的反倒是曹操,著人宰牛殺馬,準備了酒菜,拉著張邈不斷地宴請諸侯。
這一日,最後一路諸侯趕到,於是眾人匯聚在酸棗城中,還是曹操設了酒宴,眾人喝到酒到三巡,河內太守王匡就站了出來:“咱們諸位今日齊聚於此,都是奉了大義,要匡扶大漢社稷,以討不臣,但是人多口雜,令出不一,我覺得應該推出一位盟主,總領軍務各種事宜,諸位以為如何?”
話音落下,剛才還喧鬧的大堂上登時安靜下來,在場十多人各自沉吟,其中如袁紹、如袁術。如陶謙,如韓馥等人各有心思,都是勢大官尊之人。
曹操看在眼裡,心中不由的嘆了口氣,誰不願意當盟主,但是曹操還是有自知之明的,眼見眾人沉吟不已,便咳嗽了一聲:“諸位,本初乃是四世三公出身,袁家門生故吏遍天下,乃是大漢名相之後裔,可為盟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邊曹操話音方落,張邈就站出助威:“不錯,袁家四世三公,德高望重,袁本初可為盟主。”
隨後又有廣陵太守張超隨著附和:“非本初不可。”
這張超與張邈是本家,自然聲援張邈,不過張超卻一向瞧不起曹操,並不正眼去打量曹操。
曹操也不和張超計較,冷眼旁觀,眼光掠過袁術,便見袁術臉色有些陰鬱,眼神閃爍,並沒有絲毫高興之意,曹操知道袁術在想什麼,若說四世三公,袁術也是袁家之人,不過袁紹是嫡系,而袁術卻是庶出。
但是袁術向來不服袁紹,雖然袁紹是嫡系,但是單論能力,袁術如今是後將軍,領南陽太守,這南陽一地,遠非渤海一地可比的,單說袁術帳下五萬大軍,軍容鼎盛,可比一州之牧。
只是這種時候,卻沒有一人提議他袁術,要說心中沒有憋一口氣,那是假的,只是卻又不能發作。
“當應是本初為盟主。”開口的是冀州牧韓馥,心中雖然有些不甘,但是韓馥很快就意識到,自己是袁家的門生,自然不好和袁紹爭奪盟主,不然壞了名聲也值不得,況且這個盟主可不好做,即便是當了盟主,諸路諸侯究竟聽不聽令也要看袁紹的手段。
韓馥一開口,眾人也就都熄了各自的心思,畢竟在場的如果論官位韓馥最高,如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徐州刺史陶謙等人,才不過一州刺史,這刺史和州牧之間差距可是太大了。
“非本初不可——”眾人也都跟著符合,一時間大堂中就剩下一個聲音,都在讓袁紹盟主。
從曹操開始說辭,袁紹就開始推讓,不過並不激烈,刺史眾人都開了口,袁紹連忙擺手:“這怎麼使得,紹年輕識淺,思慮不周,如何還能當盟主,此事當推以為老成持重,德高望重之人才是——”
“若說德高望重,誰能比得上袁家四世三公,本初就不要妄自菲薄了,盟主非你不可,換了別人大家都心生不服,反而更壞事,為了討逆大業,本初就不要在推辭了。”曹操高聲道,心思真假且不說,但是這場面卻是做足了。
“不錯,換了別人誰能服帖,到時候不尊令反而麻煩,便如散兵遊勇一盤散沙,反而壞了大事,本初為了大業,當應站出來。”張邈開口附和,將袁紹推了上去。
“是呀,非本初不可——”眾人齊聲應道,一起推舉袁紹為盟主。
其實真正推薦袁紹的又有幾人,哪怕是公孫瓚都有想法,只是明白自己實力不足,才不得不站出來推薦袁紹。
眼見眾人一個勁的推讓,袁紹數次推辭之後,才終於抱了抱拳,朝眾人深深地鞠了一躬,高聲道:“承蒙諸位抬愛,紹若繼續推辭,凡有矯揉造作之嫌,既然諸位看得起我們袁家,那紹也就應下來了,當為匡扶大漢社稷盡全部心力,不敢有一絲私心,諸位共同監督我,若是哪裡做的不好,還請諸位指正,紹不敢大意,必懷誠恐之心。”
這才算是定了下來,眾人便又討論了一些具體的事務,畢竟十八路諸侯,如果不相約定,到時候令出不一,便是軍旗也無法傳遞軍令,需要統一旗語,一切按照袁紹軍中準備,另有軍法約束各部,最少形式上諸侯們都很支援,沒有人敢推辭。
定下了盟主,眾人便不停的恭維袁紹,推杯換盞之間,氣氛熱烈起來,各自敬酒,不多時袁紹便已經喝的伶仃大醉,再也按奈不住,最後不省人事,還是被屬下抬了回去——
喜歡三國我為皇請大家收藏:()三國我為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