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全班五百多人終於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孫老師,您說的這一切對我們接下來面對的世界和需要前進的方向有什麼益處?”張曉辰看到說話的是飛機上那個白衣少年穆雲,當時看起來瘦弱不堪的他,也堅持到進入學院了。
“對呀!孫老師,你這樣推崇《西遊記》和孫悟空,可是有什麼隱喻或是別的什麼?”紅衣女孩沫沫問道。
“孫老師,難道是因為你和孫悟空同姓?所以,就不停地拿這個注水給我們上課麼?”一個看起來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高個子黑人用生澀的中文問道。
“孫老師,我覺得您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您這樣做,沒有任何意義!”亞歐混血的葉浩簡單直接,沒有給面前的老師留下一點面子。
“孫老師……”
“我覺得您……”
……更多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匯聚過來,這些嘈雜的聲音搞得孫老師就像一堆蒼蠅圍著他轉。
“好了!都別吵了!你們的問題我得一個個回答,至於你們想要的解釋和事情結果,在未來你們會了解的。現在,在我的課堂上,你們只需要安安靜靜的聽課,不要對自己不清楚的事情妄自揣測!我孫行,最煩帶的學生像蒼蠅一樣嗡嗡的叫了。你們好歹也是各個國家選出來的精英了,怎麼能這麼不知所謂!”
孫行的聲音不大,但在場的所有學員都聽到了他的聲音,儘管學員們的文化聲絡繹不絕,但沒有聲音能蓋得過他的聲音。
張曉辰也感覺到這聲音就像是直達心底一樣,在他說話的時候,周圍的時空都有一剎那的停滯。
短暫的安靜後,孫行的聲音繼續響徹在眾人的心間,不知不覺的,張曉辰和唐小雨等人就被帶入到這其中的情境中。
“南宋時期《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出現的“白衣秀才猴行者”是孫悟空第一次在文字資料裡出現,應是吳承恩創造孫悟空的雛型。
猴行者作為取經過程的護.法形象出現,使玄奘取經故事脫離了歷史原型,給取經故事增加了豐富、神奇的內容。這位猴行者原是一位大羅神仙,因偷吃王母蟠桃,被貶至花果山。
他是一位學問淵博的秀才,誠心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他自稱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能知過去未來之事,還知道西天取經有百萬程途要經過三十六國,多有禍難。他能廣施法力,將玄奘等六位凡夫俗子帶到天上水晶宮赴齋。大梵天王贈給猴行者的隱形帽、金錫鐶杖、缽盂三件法寶在西天取經、降妖伏怪、征服險阻過程中也發揮了巨大作用。
同時,在整個西天取經過程中,他一直和法師患難與共,結伴同行,從東土一直走到西天。儘管這個號稱“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的白衣秀才的“神”與“形”,名與實常發生矛盾,但是《詩話》中的猴行者已經初步具備了吳承恩《西遊記》的雛型。而必須注意的是,在《詩話》的猴行者身上,人、神、猴三種藝術因素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統一,直到《西遊記平話》和雜劇《西遊記》中,才有了新的飛躍。
從雜劇《西遊記》的總體傾向看,雖然也歌頌了孫悟空的能力與正義感,但對他的反天宮的行動,卻並不表示肯定。當玉帝派天將捉拿他時,立場馬上轉到天宮正統的一邊。威力無窮的齊天大聖,很容易被天兵捉獲,而且被擒後馬上磕頭求饒。
在全劇結束時,更有這樣一段話:“犯天條齊天大聖,盜仙酒罪犯非輕。盜靈丹合當斬首,罰陰司不得超升。尊上帝好生之德,再休題妄想貪嗔。從今後改惡從善,朝上帝禮拜三清。”綜觀全劇,其中表現的愛憎很不鮮明。由此也使劇中人物性格顯現出前後不一。
雜劇《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號稱通天大聖其大哥為齊天大聖),其反抗性格比較鮮明。他豪邁地說:“一自開天闢地,兩儀便是吾身。曾教三界費精神。四方神鬼怕,五嶽鬼神嘖。……九天難捕我,十萬總魔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