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辰知道宇宙間象地球這樣這樣的行星還很多,某些與地球環境相似的行星確實很可能有外星人。也許,他們會更加友好。
為了尋找地外生命,1999年5月24日,一個名為“相遇2001“的公司藉助克里米亞半島的烏克蘭葉夫帕托里亞直徑70米的射電望遠鏡,朝4顆50-70光年遠的類太陽恆星方向發射了一系列射電訊號,這是人類25年來第一次有意識的星際廣播。
早在1974年11月16日,美國射電天文學家德雷克曾用阿雷西博直徑305米的射電望遠鏡向光年以外的球狀星團13傳送過訊號。可那次資訊的長度僅為3分鐘,由1679個位元組組成,其中包括了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人類的外形和dna資料、5種化學元素的原子構成形式以及一個射電望遠鏡的圖形。
相比之下,此次傳送的訊號比德雷克的那此內容更為豐富,而且被地外生命接收到的可能性更大。該訊號的傳送頻率為5010千赫茲,比電視廣播強10萬倍,長度達到40萬位元,它包括一系列頁面,有地球和人類的詳細資料、基本符號、用邏輯描述的數字和幾何、原子、行星及dna等資訊,並在三小時內重複傳送三遍。
當然,兩次資訊的傳送都使用同一種二進位制數學語言,因為只有這種語言,我們才有可能和宇宙中假定存在的地外生命溝通。科學家們相信,任何具有一定數學知識的地外生命都有能力破譯這些二進位制編碼,進而瞭解其內容。
如果他她它真能擷取並記錄下這些訊號,那麼就會了解地球、太陽系、人體、人類文化和技術水平的大致狀況。
另一方面,由於缺乏功能足夠強大的計算機,科學家們還建立了setihoe系統,以便在處理射電望遠鏡收集到的地外生命訊號時,得到全球計算機使用者的幫助,防止這些訊號溜掉。
除此之外,這個由國際上多家航天業、資訊業和生物化學業領域的知名企業聯合組成的“相遇2001”公司還肩負著另一項重要任務:在2001年年底發射一艘小型宇宙飛船。
這艘飛船將一直在宇宙中漂流,直至有一天被地外生命截獲為止。它將載有更多的人類資訊,並可以將數以十萬計的志願參加者的照片、手寫資訊和頭髮標本送入太空。其中,頭髮標本經過特殊處理後,可以使其所含的人體dna資訊儲存完整。
為此他們開始有計劃的培養專門人才。
華盛頓大學1998年9月份宣佈,它將啟動一項由國家科學基金資助的研究生教育專案,該專案旨在培養研究地外生命的博士研究生,這在宇宙生命學方面尚屬首次。
這門專業看起來似乎挺有意思,但真的學起來並不那麼輕鬆。學生們必須先要了解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這就涉及到天文學、大氣科學、海洋學以及微生物學。
在張曉辰瞭解到的在ufo研究領域中,關於人們對不明飛行物與人類關係方面,較為公認的描述是四類接觸方式:
第一類接觸:“指目擊者看到一定距離內的ufo,但是未發生進一步的接觸。“在四類接觸中,這類接觸的發生率最高。我們常常看到類似的節目和報導,某某某處發現不明飛行物,某某某人目擊不明飛行物,某某某人拍照或者攝錄下不明飛行物的圖片或影片等等。
第二類接觸:“指ufo對環境產生影響,如使汽車無法發動,在地上留下燒痕或印痕,對植物和人體產生物理生理效應。“1994年貴州省貴陽都溪林場突發的事件就被歸納為這種接觸方式。
第三類接觸:“指ufo附近出現的人型生物,與我們地球人類面對面的接觸,包括握手、交談、性接觸及人類被綁架。“這類也是接受質疑最多的一種,畢竟經歷這種接觸的人鳳毛麟角,而他們這類接觸過程往往都是透過事後描述記錄下來,很難留下什麼確實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