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莊子渾沌哲學一樣,太極觀念這種迷離恍惚地看待萬事萬物的現象和本質的人生態度,以及這種思維方式本身,實則包涵著清醒睿智的哲思,其終極目的是希望人類活動順應大道至德和自然規律,不為外物所拘,“無為而無不為”,最終到達一種無所不容的寧靜和諧的精神領域。
太極在道家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狀態,出現於陰陽未分的混沌時期——無極之後,而後形成萬物宇宙的本源。
比較早使用“太極”概念的,有《莊子》和《易傳》,一般在宇宙論、方法論上用的太極概念,在中國的典籍中,《易》素來是作為窮盡天地奧秘的哲理書,對成卦過程的分析,根本說來,也是對天地開闢的概述。
太極生兩儀,便是由太極的分化形成天地的過程,兩儀,即是天地,亦可是陰陽。太極的概念經常與易學一起出現。道家易有自己的獨特體系,太極的概念是道家易的宇宙論、修養理論的重要基本概念。
歷經流傳至今,各圖唯有先天太極圖以及古太極八卦圖人盡皆知,因此,現代人所稱的“太極圖”即“陰陽魚圖”或“天地自然之圖”,現代人所稱的“太極八卦圖”即古太極八卦圖正規化,甚至往往將“太極八卦圖”簡單的稱之為“太極圖”。
現代人習慣將單純的陰陽魚圖稱之為“太極圖”,將附帶八卦符號的陰陽魚圖稱之為“太極八卦圖”。
太極,中國古代哲學用以說明世界本原的範疇,“太極”一詞,出於《莊子》:“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太,即大;極,指盡頭,極點。物極則變,變則化,所以變化之源是太極。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雖然很久沒有研究道家的東西,但關於太極的含義,他也知道有以下幾種解釋:
指宇畝最初渾然一體的元氣。唐穎達《周易正義》:“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易緯·乾鑿度》認為“有形生於無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階段來解釋“易有太極”。
以未見氣時為太易,氣初為太初,形之始為太始,質之始為太素。氣形質混然一體而未分離的狀態,稱之為渾沌。渾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說的元氣。以元氣未分狀態為太極,斌以其原始物質的含義。這種觀點在兩漢較為普遍,如劉歆:“太極中央元氣”;王充引易學家的話說:“元氣未分,混沌為一”。鄭玄則以“淳合未分之氣”解釋大極。
以虛無本體為太極,如王弼解釋“大衍之數,其一不用”說“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以“一”為太極,認為此“一”不是數,而是“無”,“無”為四十九之策數形成的根據。韓康伯註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說:“夫有必始於無,故太極生兩儀也。“大衍之數的四十九數未分為太極。
崔憬說:“四十九數合而未分,是象太極也。今分而為二,以象兩儀矣。分揲其蓍,皆以四為數。一策一時故四策以象四時也。”
對大衍之數的論述及其太極說,他認為不以不用之一為虛無實體,以四十九數未分為大極,並且認為八卦涵蘊在大衍之數中。
喜歡星輪之逆天小道士請大家收藏:()星輪之逆天小道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