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學習一些東西有時候更多地時候是枯燥乏味的,但張曉辰還是不得不接受的著這種看似沒有盡頭的苦日子,就像無數個夜晚他看著天花板想著以前,憧憬著以後。每天唐小雨都準備好了吃的給張曉辰,他們只是簡單的對話:早餐放桌上了,你一會兒記得吃,我去巡視了。
張曉辰回答:好嘞,你去忙吧。
日子過的飛快,有時候他都不確定自己能不能扛得住這種日子,儘管如此,張曉辰依然咬牙堅持。
白洞學說出現已有一段時間,1970年捷爾明便提出它們存於類星體,劇烈活動的星系中的可能性。
相對論和宇宙論學者早已明白此學說的可能性,只是這與一般正統的宇宙觀不同,較不易獲得承認。某些理論認為,由於宇宙物體的激烈運動,或者星系一部噴出的高能小物體,它們遵守著克卜勒軌道運動。
這是一種高度理想化的推測,亦即一個地方有幾個白洞,在星系核心互相旋轉,偶然噴出滿天星斗。
噴出的白洞演化成新星系。而從星系團的照片中可觀察到一系列的星系由物質連線起來。這顯示它們是由一連串劇烈噴射所形成的.照此來說,白洞可能會像阿米巴原蟲一樣分裂生殖,由分裂而形成星系,進而形成星域。然而這又和當前的理論相違背。
從此看來,就是星系生成也有不同見解。有的天文學家便提出並接受宇宙之初便有不均勻物質的結塊,而其中便包含了白洞。
宇宙向最初奇點收縮,星系、星系群都同一動作,這當然和黑洞的奇點相似。宇宙的不同區域,其密度皆不同,收縮時首先在高密度的地方,達到了黑洞的臨界密度,從此消失在視界之後,宇宙不斷收縮,使不斷出現高密奇點。
宇宙成為大量黑洞及周圍物質的集合體。然而事實上,宇宙是膨脹而非收縮的,因此它是白洞而不是黑洞。
在宇宙整體性源始的大奇點中存在著密度高的小質點,它們隨著膨脹向四面八方擴散,大白洞大量爆發生出小白洞。星系等不均勻物體,正是由它生成的。不均勻物體之所以易和黑洞拉上關係,皆是因為它和膨脹現狀相對稱的宇宙中區域性收縮的過程。
當前宇宙中黑洞和白洞的存在是並行不悖的,是過程的兩個端點而已。黑洞奇點是物質末期塌縮的終點,白洞物質的起點是星系的始端。只不過各過程不是同時,而是先後交錯的。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自從大爆炸以來,我們的宇宙在不斷膨脹,密度在不斷減少。因此,正在膨脹著的天體和氣體乃至整個宇宙,在200多億年一說137億年)以前,是被禁錮在一個“點”流出奇點)上,原始大爆炸後,開始向外膨脹,當它們衝出“視界”的外面,就成為我們看得見的白洞。
與上述相反的一種觀點認為,由於原始大爆炸的不均勻性,一些尚未來得及爆炸的緻密核心可能遺留下來,它們被丟擲以後仍具有爆炸的趨勢,不過爆炸的時間推遲了,這些推遲爆發的核心——“延遲核”就是白洞。
也有人認為,白洞可能是黑洞“轉化”而來。就是說,當黑洞的坍縮到了“極限”,就會經過內部某種矛盾運動質變為膨脹狀態——反坍縮爆炸,這時它便由向內積吸能量,轉變為從中心向外輻射能量了。
最富吸引力的一種觀點認為,像宇宙中有正負粒子一樣,宇宙中也一定存在著與黑洞負洞)相同,而性質相反的白洞正洞)。它們對應地共生在某個宇宙膨脹泡的泡壁上,分屬兩個不同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