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玄幻魔法>星輪之逆天小道士> 第239章 三型文明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39章 三型文明

張曉辰十分清楚天文學家對宇宙中恆星的數量一直有不同的估算。最著名的一個說法是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在他的著作《千億的千億》中提出的一個猜測,認為宇宙中有1000億個星系,每個星系有1000億個恆星。

而據此天文學家又進一步推測各星系恆星數量約為1000億的一萬億倍。美國天文學家彼得·範·多昆和天體物理學家查理·康羅伊對來自星系的光強度分析後認為大約有3x10。

以前,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在恆星形成初期,其外部包圍著一圈碟狀的宇宙殘骸,這些宇宙殘骸由宇宙塵埃和氣體等物質組成,後來,經歷了幾百萬年的時間,這圈碟狀的宇宙殘骸才逐漸形成了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

但是,2002年11月28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一份研究報告稱,這些巨大的碟狀宇宙殘骸,在圍繞恆星旋轉不了幾圈後就會分裂,而破裂後的物質迅速聚合在一起,並把氣體牽引過去,從而形成了像木星那樣外圍圍繞氣體的巨大行星。

美國和加拿大科學家發現,類木行星的形成過程都會經歷這樣的早期階段,否則,宇宙氣體和塵埃就會被來自附近恆星的引力拉走並消散。

而關於太陽系以外類木行星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理論。

韓行高先生在《太陽系結構和演化的全新觀點》一文中,進一步指出太陽系大行星是太陽噴射的兩大旋臂中的正反塵埃物質在相遇後結合逐級合成的。由於兩條旋臂隨著太陽自轉發生纏繞、接近和相遇,正反旋臂物質發生碰撞,先合成天體核,又繼續吸收物質象滾雪球一樣生長壯大,一個行星就誕生了。

由於旋臂隨著太陽自轉必然要發生纏繞、接近,最先發生碰撞而生成的行星距離太陽較近,而旋臂繼續延伸再次發生碰撞生成的行星距離太陽較遠,依此類推,形成的太陽系行星越接近太陽越古老。<51、100等渦旋星系的精細圖象展現了旋臂纏繞、接近並碰撞生成行星的景象,而哈勃觀測到的超新星sn1987a三環星圖象更是展現了行星生成早期階段發展過程的的縮影。

太陽系大行星在它們的原始動能和決定勢能的內部磁場保持在一定能級範圍的條件下,各自有它的相對比較穩定的能級軌道,一般是不會發生交叉相撞的。

在各大行星磁場保持在一定範圍的條件下,各大行星的軌道半徑是隨著太陽的活性變化的,隨著太陽活力下降,軌道半徑處於收縮階段。太陽系內最接近太陽的最古老的行星因內部液流層輻射消耗殆盡,磁場減弱,同太陽見的引力減少,軌道會發生提升,而不是向太陽方向下降)。

在提升的過程中有可能被接近軌道上的大行星俘獲成為衛星,但因引力不足一般並不會同大行星相撞,直到最後在小行星帶附近因內部引力降低不足於維持天體的結合狀態而發生爆炸解體,成為小行星帶的成員。

小行星帶是大行星解體後形成的墳場。太陽系內古老的行星最後都是在這裡找到歸宿。他在《統一電磁力場理論對月球起源和歸宿的說明》中指出,月球很可能就是比水星年齡還大的太陽系行星,因內部液流層輻射消耗殆盡,磁場減弱,軌道提升,可能曾被俘獲當過金星的衛星。

儘管離地球很近,但並沒有同地球碰撞的可能性,而且繼續以每年幾厘米的速率遠離地球,將來又有可能成為火星的衛星,火星的衛星的年齡有的可能比火星大,可能都是這樣由內向外提升軌道被俘獲的)或最後在小行星帶附近爆炸解體。

這些行星提升軌道後的最終結果就是在一定的電磁空間環境下勢能降低到量子界限情況下發生爆炸解體。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就是這樣形成的,是早期行星的歸宿。現在的水星、金星、包括地球和火星在內的現有內地行星的最後墳墓都在這裡。當然,在太陽系的狀態允許條件下,還會有新行星生成並補充到行星行列。

一天後,張曉辰他們開始對文明型別進行系統學習。他們知道茫茫宇宙中,地球上的人類建立的文明是微不足道的。因為地球文明是如此短暫,人類開始創造文明才不過幾萬年,發展科學技術不過幾百年,探索航天技術不過幾十年,這和地球年齡的45億年、銀河系年齡100億至150億年相比,何異於滄海一粟。

1964年,1964年天體物理學家卡達謝夫提出了卡達謝夫標度,作為衡量一個文明的技術水平的方法。該標度只是理論性的,而且它衡量的物件,也即高度進化的文明,也只處於人類的推測之中,並不曾有人親見親歷,但是這個標度的意義在於,它從宇宙的角度來考量整個文明的能源消耗量:

i型文明:能夠調集與地球整個輸出功率當時他的估計,地球的功率輸出約為10的15次方瓦~16次方瓦)相當的能量用於通訊。現在我們能夠在一天之內環繞我們的地球,瞭解到地球上發生的事件,並且還可以離開地球到月亮上做閃電式訪問。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ii型文明:能夠把相當於一顆典型恆星的輸出功率10的26次方瓦)用於通訊。

iii型文明:用於通訊的功率達10的36次方瓦,約等於整個典型星系的功率輸出。

截止到2011年,目前的地球文明只能大致定為0.72型——連i型都未達到。不過考慮到1900年的時候我們還是0.58型的文明,未來一兩百年,人類進入一型文明是可以指望的。

另外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建議,可以將三型文明按能量尺度分為10個次型,即以10的16次方瓦為1.0型,10的17次方瓦為1.1型,10的18次方瓦為1.2型,等等。這三種文明型別並非不可超越,但由於它們有質的區別,可以想象這種過程將是非常漫長而困難的。

<ehoвnчkapдaeв)1932年4月25日出生於莫斯科,是俄羅斯前蘇聯)的天體物理學家,是俄羅斯空間研究院宇宙研究所副所長,俄羅斯科學院院士。

卡達謝夫1955年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大學,後在伯格天文研究所的師從史克勞夫斯基,在1962年獲得博士學位。

卡達謝夫1976成為蘇聯科學院普通物理和天文學部副院士,1994年成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

喜歡星輪之逆天小道士請大家收藏:()星輪之逆天小道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