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工業民科> 第二百九十六章 Pentium1上市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九十六章 Pentium1上市 (1 / 2)

東星公司向美國計算機市場上推出了一款四代處理器,讓業界把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了這家矽谷新崛起的半導體制造商的身上來。而且在媒體上爆料出這家公司的老闆其實是個華人的時候,這家企業的關注量就更大了,人們用驚訝懷疑的態度審視著林強生所領導東星半導體。

美國計算機界的各家媒體紛紛打探東星公司有關該晶片研發的情況,以及想要得知這款晶片的具體引數以及上市時間。

公司的執行總裁王慧昌主動接受各家媒體的採訪,並透露了一些四代原型晶片的具體引數。

半導體科技公司和傳統公司有些不同,像通用電氣和普惠等傳統企業保密意識很強同媒體保持距離,而半導體領域內的公司則要尋求更多社會關注,對自己的報道越多名氣越大,適當的宣傳活動和營銷策略能更好的在消費者的心目建立起口碑,在營銷方面蘋果和他的經營者喬布斯一直都是各公司想要模仿的典範!

計算機技術在近十年發展是非常快的,1971年,英特爾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處理器4004,這是第一個用於微型計算機的4位微處理器,它包含2300個電晶體。隨後英特爾又推出了8008,這是一款8位處理器,它被計算機歷史學家稱為第一個“微機”,因為它控制著磁碟作業系統、彩色顯示器、硬碟驅動器、鍵盤和印表機等。由於運算效能很差。其市場反應十分不理想。

1974年,8008發展成8080,它有4500個電晶體。2hz主頻,6微米制程工藝,它成為第二代微處理器。

在1980年中國仍沒有普及8微米制程工藝,國內也只有少數幾個實驗室研究出了8微米技術。可見中美在計算機技術上的差距已經逐漸的拉大,而且越來越快。本來在五六十年代大家剛開始的時候技術都差不多,尤其林蘭英等老科學家回國初期的那段時間,他們把美國當時最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帶回了國。在六十年我們從鍺電晶體向矽晶體邁進的時候和外國的技術差距還不太遠。

<os工藝、hos、os工藝等先進技術不斷重新整理。美國的腳步越走越快。而70年代的中國卻又恰恰分散了精力,幾次大規模的引進工程拖慢了自己研發的腳步,國內本來就工藝基礎落後再一耽誤差距就更大了!

8080作為代替電子邏輯電路的器件被用於各種應用電路和裝置中,如果沒有微處理器。這些應用就無法實現。早期的微型計算機,包括ogyso20和isai8080使用的都是8080處理器,以及cp作業系統。

1978年,第三代8086處理器誕生,它是16位微處理器有29,000個電晶體,3微米制成技術,5hz主頻。還有它的衍生品8088處理器,都是被應用比較多的處理器。

而透過透露出來的資料。東星這款晶片與8086和8088相比有著飛躍式的進步,雖然它仍是16位結構,但在cpu內部含有12.9萬個電晶體。時脈頻率由最初6hz逐步提高到20hz。其內部和外部資料匯流排皆為16位,地址匯流排24位,可定址161晶片,它的封裝是一種被稱為pga的正方形包裝,不同於市場上的其他晶片產品是長型針腳樣式,pga封裝規整了許多。在這個封裝中iu1整合了12,9000個電晶體。

這款晶片整合的電晶體數量和高效能也震驚了市場上其他的晶片製造商,在眾廠商研究出自己的主打產品並且還在努力完善自己的產品結構上上下下搞拓展誓要佔領從微控制器到pc所有的產品種類。

正當大家玩得十分哈皮的時候就有一家公司一把甩過來一個耳光說道:“你們檔次太低。一邊去吧!”<1晶片的推出大大的把東星公司推上了風口浪尖,同時也讓林強生大大的佔領了一把媒體雜誌的封面。各路媒體人趕到矽谷這片不斷展現神奇的土地,各路電腦商或親自登門或發來公函或打來電話尋求合作,林強生此時卻處躲避著新聞媒體,只給攝影記者們留下一個個瀟灑的側影。

“喂,o!...”穆青拿起電話開口就是一句中文,隨後她馬上意識到這是在美國於是趕緊換成英語。

但她的英語說的很糟糕,即使在國內自己有學習過不只一年的時間,出國前還報了公司開辦的英語提高班但還是說的磕磕巴巴的。

林強生把自己的秘書穆青調到了美國來,另一名秘書張珊珊則留到了國內,兩個小丫頭自然是一個欣喜萬分一個頹廢沮喪。儘管張珊珊百般想要來美國,但是林強生考慮到這姑娘太不安分,所以乾脆就調了性子柔和安靜的穆青過來幫他的忙。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