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組休息一天之後回到攝影棚,赫然發現坐在取景器後面的人變成了呂克·貝松。
大家莫名的鬆了一口氣。
也許袁雯雯前天的行為給大家留下了心理陰影。
這會兒發現劇組主創團隊發生動盪,大家第一反應居然不是擔憂劇組的穩定。
呂克·貝松宣佈要重拍一些鏡頭也沒人有怨言。
重新開鏡拍攝。
這個袁雯雯拍了三四十遍、花了整整一天時間都沒有透過的鏡頭呂克·貝松和讓·雷諾密切合作,只用了不到半個小時就拍完了。
袁雯雯默不作聲地一遍遍看著呂克·貝松最後透過的鏡頭。
如果將他拍攝好的這個鏡頭放到袁雯雯構想的電影裡,絕對無法獲得良好的效果。
換句話說,如果她繼續坐在導演的椅子上,這個鏡頭百分之百會被ng。
這一刻,袁雯雯才真切地感受到,這部她付出巨大精力的電影已經不再是她的電影了。
呂克·貝松不知何時走到袁雯雯身旁。
“這個鏡頭跟你追求的可能不一樣。但是我有我自己的想法。”
袁雯雯點點頭。
呂克·貝松已經給了她足夠多的機會。
之前袁雯雯一次次失敗的時候,呂克·貝松一句話都沒有多說。
最後袁雯雯被證明無法掌控整部電影的時候呂克·貝松才親自下場。
袁雯雯並沒有怪罪於呂克·貝松。
她自己沒有能力獨立完成拍攝總不能要求呂克·貝松接手之後繼續按照她的想法拍攝吧?
且不說呂克·貝松作為大導演也是有尊嚴的。
就算他真的這樣做,最後拍出的電影也可能是個“四不像”。
後面還有許多鏡頭需要袁雯雯來拍攝。
呂克·貝松趁著拍攝的間隙跟袁雯雯交流自己對整部電影的構想,以便袁雯雯在後續拍攝的時候可以繼承他的這些想法。
從這個角度說,不論袁雯雯拍了多少鏡頭,她也只是呂克·貝松的助理導演而已。
倒是劇組人員見這兩個換了位置的導演沒有劍拔弩張非常詫異。
因為各種原因臨陣更換導演的情況雖然罕見,但是這些資深電影人或多或少也遇到過。
哪一次不是鬧得沸沸揚揚。
因此絕交的電影人也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