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散思維、自由創作、創新作品……
這一切在以前似乎都是國外電影人的專利。
華夏電影人給國外同行留下的印象一直都是一板一眼。
雖然有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大多數電影卻規範得像是透過iso認證的標準產品一樣。
不能說不好,但是總讓人覺得缺少了些什麼。
可這部電影一開始,呂克·貝松臉上的期待表情就被微笑取代了——這部電影沒有讓他失望!
到後面,包括呂克·貝松在內的國際電影人已經完全代入角色。
電影進入後半段的吸血鬼派對階段,整個放映廳都high了起來。
經歷了前一次試映的失敗,不知道的還以為這些人都是蘇浩請來的託呢。
袁雯雯的一句話蘇浩覺得很有道理:“這才是華夏缺少創新電影的原因。不是因為電影人拍不出來,而是觀眾根本就不接受。沒有土壤怎麼能長出大樹呢!”
蘇浩頗為認同的點點頭。
看著已經完全high起來的觀眾,蘇浩感慨不已。
他問道:“是不是你背地裡給錢了?”
袁雯雯:“……”
蘇浩也就感慨一下,事實上經歷了這一次的事,他已經發現了華夏文化和歐美文化的巨大差異。
呂克·貝松以及其他幾位美國電影人在電影結束之後意猶未盡。
“這就結束了?我以為是《十日談》那種形式呢。”
蘇浩哭笑不得。
雖然這部電影投資確實很小,但是目前連公開上映都成問題,他才不會有那個閒情拍續集呢。
蘇浩解釋道:“其實在袁導一開始的創作過程中是考慮過拍攝幾個夜晚的不同故事。後來考慮到各種因素融合成了一夜。”
一群人聽了紛紛表示惋惜。
“如果這部電影的構思被完整的表現出來絕對會成為一部經典電影!”一名相對年輕的美國導演如此說。
蘇浩和袁雯雯對視一眼並沒有太多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