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浩本來看著密密麻麻的關鍵詞表格完全提不起興趣,但是看到了技術人員的演示之後蘇浩來了興趣。
他坐下填寫了去年上映的另外一部電影的所有關鍵詞,再隨便編了一套他認為很有效的宣傳模型執行了程式。
蘇浩自信滿滿的以為最終預測的票房會高於實際票房。
結果尷尬的一幕出現了,程式預測如果採用蘇浩的宣傳策略,最終票房只有實際票房的70左右。
蘇浩尷尬不已。
得虧那名毒舌的技術人員一心研究技術,對電影不瞭解,否則肯定已經開啟嘲諷模式了。
為了考驗這套軟體的有效性,蘇浩從公司叫來幾名工作人員通宵測試了上百部電影。
除了極個別被偶然因素影響之外,其他的同實際票房的偏差都不超過20。
看上去同精準預測還有一些差距,但是已經是個驚人的成績了。
有了這個軟體,公司在籌備階段就可以幾乎無成本的研判一部電影的上映票房以及採用哪種宣傳策略可以獲得最高的收益。
說是神器也不為過!
正好楊芊芊的新片計劃蘇浩就有一份。
他懷著複雜的心情將這部新片的部分關鍵詞錄入了系統。
系統判斷由於關鍵詞不足,最終偏差可能超過平均值,但是蘇浩還是在編寫了宣傳關鍵詞之後執行了模擬程式。
結果令他目瞪口呆:“什麼,這部電影的預期票房只有不到五千萬,成本都收不回?”
要知道,全公司上下都對這部續集電影充滿期待。
要說這部續集預期票房只有五千萬,蘇浩說什麼也不信!
即便考慮到誤差,最終票房也無法破億。
這怎麼可能?!
蘇浩立刻找來那個技術大拿,詢問他這套軟體是不是有缺陷。
對方一臉看白痴的表情看著蘇浩,問道:“這是一部續集電影?你怎麼沒有按照系統要求填寫上一部電影的資訊?”
蘇浩尷尬的笑了笑。
他按照對方的要求填寫了續集資訊之後,果不其然,票房成績提高了很多。
但是依然沒有超過一億。
蘇浩還沒開口,對方搶先說道:“只要你填寫的資訊沒問題,在不考慮偶然因素的情況下,這個結果偏差不可能超過百分之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