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沒半年時間,村裡大多數耕地都進入了經營狀態。
生意還不錯。
衛家湧村子的分佈很規整,一條貫穿整村的主幹道把耕地和居住地一分為二。
主幹道在解放前是個堤壩,本來就不窄。當年為了建村尾連通向寧鎮的大橋,為了大車進出方便,又擴寬過不少。
村裡為了維護耕地的生意,在耕地的另一邊,圍繞著村的邊沿,建了條環村一週的新路。
所以拆遷並不影響耕地的生意。
眼看宋盈君在海邊的民宿生意越來越紅火,很多人也都坐不住了。
他們手頭上有了拆遷款,有了本錢和底氣,就都跟村委申請,也在那邊建了民宿和各種燒烤營地。
村委本來就樂意大家都活動起來,所以審批特別快。
村幹部還害怕宋盈君不高興,還開了會想著怎麼給宋盈君做思想工作,還推了個新人去跟宋盈君說,怕挨罵。
結果宋盈君特別高興:“這個好啊,到時這兒形成一個品類集聚,我的生意更不用愁了。”
新人不明白:“品類集聚?”
宋盈君笑著解釋——
“這麼說吧,如果這個地方只有我一間民宿,除了團體訂單,普通遊客可能會考慮來不來我這兒住。”
“但如果這裡一條街全是民宿,那遊客只會想‘我訂那兒的哪間民宿’,他們就會預設來咱們這兒旅遊就一定住這邊。”
“同理,也可以用在其他吃的,喝的,玩的品類上,到時這裡就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商圈,人流自然就來這裡,我連廣告費都省不少。對於你們來說,也能集中管理,更省力。”
新人感覺自己被上了特別深刻的一課,回到辦公室就埋頭寫報告遞上去。
幹部們一看,又是一番感嘆。
衛疆真是好福氣,上輩子得做了多少好事才能娶到宋盈君這種媳婦。
這格局!就是做大事的人!
內力外力一起使,海邊那一帶很快就形成了一個以民宿群為主的小小商業圈。
海邊的地濕,鹽分高,加上衛家湧氣候問題,本來就不怎麼能種東西,用來辦民宿最合適不過。
拆遷的範圍也沒到海邊,遊客呢,除了環村路進村,還可以從鎮上經村裡的新橋從村尾進村,一進村就有旅遊車免費送他們到海邊。
整體的旅遊生意那是一點兒影響也沒有。
這些都是宋盈君跟村裡的幹部一次又一次開會給商量出來的。
當然實施的過程中有阻力,但宋盈君自己帶頭幹,她個人生意做得大,大家都相信她,見她幹了,大家都願意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