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大秦之開局成為白起後人> 第二百六十二章 無言的默契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六十二章 無言的默契 (1 / 3)

李向獨自離開為的自然是通知王齮將軍率軍叩關,以戰爭的手段迫使血衣侯撤離,畢竟其是韓國軍中最高將領之二,又統率十萬雄兵。

一旦韓國與他國發生軍事摩擦,其必然需要第一時間前往新鄭參與處理。

更為重要且無法忽視的是,韓國這些年以來戰敗頗多,甚至不少曾屬於它的城邑如今成了秦國的土地。

故而,韓國害怕戰爭,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皆是如此。

至於戰爭對於秦國?

大秦本就善戰,尚戰,對於戰爭這樣的終極手段用得更是得心應手,甚至整個國家就是一部戰爭機器,一旦遇到戰爭,就連呂不韋也會全身心投入。

而這便是商君傳下的軍功爵制的影響,甚至已然烙印在秦人的骨子裡,至於其餘六國,自然與秦無法同一而論。

弱國無外交這句話的放在什麼時候都適用,韓國羸弱,自然沒有與秦國同等對話的實力。

秦強韓弱,但叩關便幾乎意味著宣戰,即便是向最弱的韓國宣戰也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秦韓周邊,楚國在一旁虎視眈眈,大秦針對韓國的動作更需注意的反而是當今天下實力最接近秦國的楚國。

然,使臣遇襲便給了秦國一個非常完美的藉口,更何況還是接連兩任秦使遇刺。

這樣的緣由,楚國恐怕也不會過多解讀,而且真要對一個國家發動戰爭的行動也避不開楚國的探子。

只要不真正發動戰爭,恐怕楚國也不敢明目張膽在背後動手腳,畢竟楚國內部的勢力錯綜複雜,又和秦國的“亂”又有區別。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楚國的那三大世家歷經多年,使得其能量大的驚人,隨便拉出一家恐怕都不輸血衣侯勢力,甚至猶有過之。

這就是歷經數百年的沉澱,堪比秦國同樣悠久的底蘊使得其掌控著楚國的方方面面,甚至楚國王室與三家合力恐怕也只在伯仲之間。

這樣的情況使得楚國想對付秦國,必須多家合力而為,而三大世家為儲存實力恐怕只有在危及楚國根本之事或者能有機會在秦國身上撕下一口肥肉才有可能全力出手,而就眼下的小事,恐怕也不會引起楚國太多注意力。

……

至於韓國之內,血衣侯權柄滔天,但當其真正與秦為敵之時,他便會見識到秦國恐怖的國力。

國家傾軋之下弱小的國家傾覆也不無可能,更何況,秦韓此前多有交戰,但時至今日,韓國更是視秦為宗主國已有近三十多年。

一但兩國發生戰爭,那這本就命途多舛的韓國恐怕更加危在旦夕。

那血衣侯一步步走到今天,世襲的侯爵身份帶給了他無上的榮耀,而這也同樣註定了他該揹負的責任,他可以說在一定代表著韓國,韓國興,他則興,韓國亡,他亦亡。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