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莫昭容明示。”
莫愁淡淡道:
“詔衙共有九個堂口,彼此既是同僚,也有競爭。
馬督公掌管詔衙後,這兩年裡,多次對堂口官員做調整,你要接手的梨花堂,排在第九。
上任緝司手腳不乾淨,犯了事,被廢掉了,連帶原班人馬也被打散……一度成了個空殼子。
後來,馬閻準備重建梨花堂,便從其餘八個堂口中抽調了些‘精英’填充……”
趙都安隱隱察覺不妙:“精英?”
莫愁“恩”了聲,舉例道:
“要麼是辦事能力強,但不合群被排擠的刺頭。
要麼是辦事不力,懶惰混日子,卻又不好踢出的詔衙老人。
或者沒資歷沒背景的新人……當然,最多的,還是有背景,有關係,卻桀驁難馴的權貴,官宦子弟。”
趙都安表情一點點變得僵硬:
“官宦子弟?據我所知,詔衙官差多是從各地衛所,選拔進來計程車卒。”
詔衙負責監察,抓捕百官,為保證隊伍的廉潔,擁有獨特的選拔機制。
以此減少其與官場勢力的人情關聯——這是原主,以及大多數人的印象。
莫愁“呵”了一聲,一副“看來你真不知道”的模樣:
“詔衙最初確實如此,但大虞立國六百載,哪怕一輪輪換血下來,但時間久了,總歸難免弊病累積。
到如今,雖仍有相當多的官差,是衛所選拔而來,但也有許多,是承襲的錦衣校尉,更在漫長的時光中,被各路神仙塞進來不少子弟……
總之,其中成分之複雜,遠超尋常人料想。”
系統性問題……趙都安嘆息。
任何組織,總是最開始能保持純潔性,而後逐步腐朽。
看來詔衙也不例外,馬閻掌權後,頻繁換血,進行人事調動,想來也是在女帝授意下,清除弊病。
將詔衙這把刀上的鐵鏽磨去,恢復雪亮鋒銳。
但因積弊太久,終歸無法完全解決。
所以,馬閻乾脆借“填充”之名,將其餘八個堂口裡,那些不好“開除”,但又會對衙門造成拖累,阻礙的“害群之馬”,一口氣全都丟進了“梨花堂”。
趙都安臉色不太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