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是分解者,以動植物殘體及其他有機物為食,使構成有機成分的元素和儲存的能量,透過它的分解釋放到環境中,使有限的元素可持續的利用。
同時透過它的活動和繁殖,將人類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質,轉變為可利用的產品。
這三大功能類群,透過食物營養關係組成的食物鏈、網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開發微生物新型農業,將微生物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的被動、隱性作用主動化和顯性化,提高系統的綜合生產力。所以,這個營養結構原理,是微生物新型農業的理論基礎。”
轉身,再書一點二———增加食物鏈原理。
“在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流動和傳遞,每個營養級,只能利用前營養級所持有能量的10,轉化其有效能量。
這就是所謂的十分之一定律。
即每經過一個營養級,能量減少90,大部分能量和物質,以排洩物的形式浪費掉了。
這是十分不經濟的轉化,所以每一營養級的排洩物,必須經過多次迴圈利用。
在農業生態系統中,植物產品約80,是人類不能直接利用的初級產品。
還有大部分,則是第2、第3級生產者的資源。
透過增加食物鏈,能充分利用廢棄物,使每個食物鏈環節上生產產品。
提高整個系統,人類可直接利用產品的產出,從而提高物質和能量的轉化,和利用效率。
如利用秸稈等廢料,生產食用菌,菌株製作成飼料餵養牲畜,牲畜糞便進入沼氣池生產沼氣,沼氣渣養蚯蚓餵雞餵鴨,雞糞養魚,塘泥肥田。
這個食物鏈迴圈中,生物能量總利用率就達到了90,氮素總利用率達到了90以上。
增加食物鏈中間環節,延長食物鏈的大回路,反饋迴圈,可大大提高能量轉化,和物質利用效率。”
當楊萌再次轉過身去,在白板上寫下一點三———生態位原理以後。下面的學生,終於有了不同的反應。交頭接耳的人,也比比皆是。
不過等到楊萌一回過身來,下面就立馬一片安靜了。
全都聚精會神的,聽著講臺上的這個老師,講解著這些專業的前景以及與之相關的行業現狀。
“生態位,是生物在完成其自身正常生活週期時,所表現的對環境綜合適應特性。
生態位的理論,在物種間的競爭和進化,群落結構和資源利用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自然界的生態位,有現實生態位和潛在生態位。
新型微生物農業,利用這一原理,可充分利用農業微生物的潛在生態位,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生物的生長環境,充分利用潛在生物資源。
如應用微生物技術,培養某些優勢菌株等。
將品質低劣,且適口性差的秸稈,透過微生物發酵,轉化為營養豐富、適口性好的優質飼料。
微生物肥料的應用,可改善植物營養,刺激促進植物生長,增強植物的抗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