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直接說董仲舒的話更有道理。這特麼儒生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更遑論說服別人了。
因此此儒生便不再言語,故意不說話。
然此時到了劉據拉偏架的時候了。劉據道:“請此儒生快些回答琅琊王之問。”
此儒生一聽,皇帝都親自發話了,再不回答實在是說不過去了。
當即躬身嘆息道:“吾以為孟子之言更有道理。”
劉進接著說道:“孟子曾言: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此言比之董仲舒: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二者誰更有道理?”
此儒生抿著嘴唇,再次敗下陣來。
劉進一人一言,唇槍舌戰,對戰眾儒生,卻壓的重儒生根本無力反駁,此時場面有點難看了。
此時一白髮蒼蒼的老者站起來。
劉據一看,竟然是其學習《穀梁》的師傅瑕丘江公,他臉色一變道:“江公也以為朕乃是不孝之人?”
瑕丘江公搖搖頭說道:“陛下,非也。老朽不過是就是論事,老朽未曾治其他,僅《穀梁》一書,老朽便學了一輩子,悟了一輩子。
且常學常新。
老朽常常們心自問,吾等所理解先師之言便是對的嗎?
不見得。
因此,吾以為當因時因事因勢考慮先師之言。
孟子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無錯。
董仲舒之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亦無錯。”
劉進一聽皺眉起來,這瑕丘江公乃是和董仲舒同一時代之人,然董仲舒早已經入土不知幾十年了,這瑕丘江公竟雖垂垂老矣卻存活至今。
年老便是資歷,年老便是道理。
且此人還是劉據的老師。
剛剛的一番話明顯是看劉進懟的儒家有點狠,已經下不來臺面了,若是再進行幾次,恐怕儒家的名聲便要大受打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