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黃土高原的環境更加的惡化。
現在大家都知曉,黃河變黃的原因乃是水土流失嚴重。
但在這個時代,卻幾乎沒有人知道這個原因。
因此聽得黃河支流有變黃的趨勢,劉進當即敏感起來。
他將此奏疏圈閱起來,對身邊的尚書郎吩咐道:“你且安排一下,令大河干支流流經的各郡縣將大河的水文情況報至尚書檯,朕要檢視一番。”
“唯。”在劉進身邊伺候著的尚書郎應了一聲。
批閱完此奏疏,劉進開始對黃河的治理思考起來。
想要黃河不變黃是完全不現實的。
且不說黃河中上游大好的土地,開發出來多麼的適宜耕讀耕戰傳家的大漢民族生活,能能養育多少人。
且說便是黃河變黃了也並未全然是壞處,一點好處都沒有。
先是黃河決堤,雖然令無數大漢百姓無家可歸,流離失所。
然被黃河決口將黃土高原的黃土隨著決口覆蓋下游土地,卻也造就了黃河中下游大片肥沃的平原耕地。
而且隨著黃河泥沙流入大海,更是在黃河口沖積出來大面積的平原。
人是不能與自然規律抗衡的,也是不能與社會發展規律抗衡的。
社會發展需要必然要開墾黃河中上游的土地。
開墾黃河中上游的土地定然會造成水土流失,這是不以某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劉進自覺沒那麼大能耐能令日後黃河不變化,但劉進覺得在其任期之內,對黃河的治理,定然也要提上日程,至少決不能再發生決堤導致大面積潰決的情況。
說到這,劉進對其祖父漢武帝治理黃河的行徑頗為生氣。
漢武帝元光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32年,黃河再次決堤了。
在此之前,漢文帝時候已經決堤過一次了,當時決堤的位置在酸棗縣,大約位置約是現在的河南延津縣位置。
說來此地在後世也算是比較有名,在上一世的大漢後期,袁紹、袁術、韓馥、孔伷、劉岱、王匡、張邈、橋瑁、鮑信、曹操等十幾路人馬齊聚酸棗,舉行討董卓大會,最後推舉袁紹為盟主反董,其聯軍便被稱之為酸棗聯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然漢文帝當機立斷,令東郡將士搶修,黃河決口被堵住了,對大漢的影響並不大。
然漢武帝元光三年,黃河再次在瓠子決口,河水向東南流入鉅野澤,由泗水衝入淮水,奪淮入海。
漢武帝是怎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