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華夏。
綠江沿岸,人來人往。
綠江是分隔華夏與朝島的天然國界線。常年來,由於被華夏世界第一強國的名頭所威懾,這條國界線的象徵意義更大於實際意義。不論是外出旅遊的華夏人,還是渡江經商的朝島人,都自覺維護著兩國的和平往來,從未出現過強闖國界線的蠢事。就算有強者仗著自己實力強大,想要臨空越過綠江,也會被常年駐守邊界的龍組成員阻擋,擊敗,直至擊殺。
然而今天,穿越綠江的朝島人明顯比以往多了許多,如果仔細看去,還有不少東島人夾雜其中。
如果聯想到前不久剛剛發生的氣壓突變一事,自然不難猜道,這些朝島人和東島人,是來華夏避難的。
雖然巨陽王當時降臨在南半球的南美洲上方,其氣勢並沒有直接衝擊北半球,但全球氣候本就息息相關,南半球遭受毀滅性衝擊的後果,在經過半天時間的醞釀後,終於反饋到了北半球。
確切地說,是首先反饋到北半球的沿海地區。
隨著大海的反覆無常,像朝島和東島這些臨海國家在遭遇一波又一波的海嘯衝擊後,終於決定進行遷國。
沒錯,不是遷家、遷城,而是遷國!
而他們遷國的方向,自然就是相臨的華夏或者北國。
其中,大部分朝島人更傾向於遷到華夏。同時由於東島在歷史上與華夏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東島政府壓根就沒考慮過要遷到華夏,哪怕是暫居的想法都沒有,他們最終決定遷往北國。
但,國家態度只能代表大部分人,平民百姓的想法很單純,哪裡和平哪裡近,就去哪。
也因此,在朝島和東島兩國政府在與華夏及北國政府交涉,並獲得准入取可之後,就發動了規模浩大的遷國行動。
雖然這種行為看似勞民傷財,且連國土都丟掉後,國將不國,但是當過段時間人們回過頭看來,會發現兩國政府如此當機立斷地做出遷國決定是多麼地正確。
遷國當然不是兒戲,也不可能在幾天內完成,更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背土離鄉的。因此,遷國行動剛開始時,自覺響應國家號召的人並不多。
然而就算這不多的人,此時也把綠江給擠爆了。
也幸好這是在22世紀,過江早已算不上什麼難事。在華夏政府的授意下,趙氏集團主導了這次的渡江行動,他們僅用了一晚,就在綠江上搭起了十座寬達二十米的跨江大橋。這是一種能自由伸縮的合金大橋,其材質是製造光鐵的主要原料,不論在硬度和韌性上都處於世界頂尖水平,更別提一晚架十橋這種遠超外國人想像的建橋速度了。
由於肩負著建橋的重任,那麼維修橋樑的責任自然也就落在了趙氏集團頭上,畢竟這橋要是出點問題,換成別人過來恐怕還要花點時間來商議維修方案,但如果本就是建橋的原班人馬,自然可以保證維修速度。
當然,建橋修橋是一碼事,維護秩序又是另一回事。這個重任最終還是落在了軍方身上,同時他們也負責保護趙氏集團現場人員的人身安全。
趙氏集團總裁趙建國對於建橋一事十分重視,雖然沒有親臨現場指導,但也派出了集團中十位能力強悍之輩,每人負責一座大橋,確保遷國行動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