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次的進攻,一開始的計劃就是要讓兩線軍隊一口氣攻到商國中部都城附近,然後憑藉商國西邊臨海的這條鐵路進行後勤保障。
為了保障後勤物資能夠順利運抵前線,成國在這條鐵路上駐紮了兩個步兵師——國內還剩下一個步兵師、一個山地師和一個重灌師防守東邊和齊國相鄰的邊境。
前線的五個師只待後勤補給到位,將會發動再一次的攻擊,爭取一舉拿下整個商國!
而當成國進攻商國之後,北方秦國主動將第二戰場上的軍隊撤回國內,並將這些兵力投入到了齊國境內的第一戰場。
反正有成國在南邊,秦國倒也不怕會被反攻了,這倒是讓商國從第二戰場抽回了力量,也重新投放到了都城周邊。
國與國之間的博弈就是如此,秦國從第二戰場抽手而走,既能騰出手來,還能將壓力轉移給成國,讓成國不能輕易的攻佔下商國。
趁著成國等待後勤的時候,商國也快速的構建好了防線,並進行了試探性的反攻。
成國之外其餘各國的陸軍裝備,由燧發槍演變而來的大口徑栓動步槍是主要的單兵裝備和重機槍,各種火炮也是即為笨重的大口徑短管火炮。
像是迫擊炮、手榴彈這樣的裝備是根本沒有的,要不是成國這次下場了,估計其餘各國要想發展出同型別的武器裝備還要不知道多少年。
總得就是威力極大,但卻是非常笨重,且不能久戰,擅長的是人數眾多的兵團戰鬥。
對於敵軍的戰鬥力,單兵武器成國這邊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只有重機槍和火炮的威脅需要應對。
對此,由羅慶帶頭制定了一套進攻戰術——戰鬥開始就先用遠超對方火炮射程的輕重火炮去攻擊對面的火炮,炮戰勝利後就用火炮轟擊對面的步兵陣地。
火炮準備過後,步兵再使用重機槍、迫擊炮進行火力壓制,重點打擊敵方的機槍陣地。
最後依靠炮步協同快速抵近敵方陣地,使用手榴彈、步槍等各種單兵武器進行收尾。
這套戰術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依靠的就是絕對的火力優勢,最有技術含量就是炮步協同了——火炮的精準度和步兵的配合程度決定了步兵能夠拉近多少距離!
這套戰術的缺點也很明顯,就是需要消耗大量的彈藥,對後勤非常依賴,這也是兩路大軍停下來修整的主要原因!
至於這一路以來到底消滅了多少敵軍,截止商國試探性反攻,從後面打掃戰場統計,至少也有五六萬人了。
商齊兩國的軍力都差不多,秦國發起攻擊前都有五六十萬,後面陸續徵兵擴軍也達到了近百萬人。
所以秦國是以一國之力對抗了近兩百萬的敵軍,還能有著一定的優勢,已經是世界一流強國中的強國了。
隨著大半個月的時間過去,現在商國回防都城圈的動員兵大概還有二十多萬,成國進攻的六萬人在人數上是有著絕對劣勢。
但打仗又不是全看人多,畢竟雙方的裝備優勢是反過來的!
成國的補給現在也完成了,而一場大決戰也就要開始了!
喜歡無限之漂流記請大家收藏:()無限之漂流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