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鴻得知了風朝佑對戰艦的具體要求後,當即心裡就有了一個大概的設計規劃。
回到辦公室後,他急忙招來幾名副手,說了風朝佑下達的研製任務後,就開始分配研發任務了。
說是研發,其中真的需要從頭開始研製的就只有風朝佑提出的三百五十毫米口徑的艦炮,其餘技術的都是現成的,只需要整合設計就行了。
對於三百五十毫米的主炮,朱鴻親自帶著人跑到造船廠附屬艦炮工廠,使用新式的電弧熔爐,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成功研製了出來。
順帶的,他還研製出來了新的副炮,這種副炮口徑比之前的一百三十毫米要大一圈,達到了一百五十毫米。
然後,他就帶著新技術重新回到了辦公室,計算怎麼分配噸位,怎麼整合技術……
如果沒有系統的這個戰艦專研功能,朱鴻可就沒有這麼輕鬆了。
設計一艘戰艦,就算是一艘在設計圖紙上看起來很不錯的戰艦,但建造出實體後就會發現各種問題。
也因此,實際上要想建造一艘戰艦,基本上就是一邊建造一邊修正,然後又是發現問題——修改——發現問題……這麼的一個過程。
這就是戰艦專研功能的強大之處,只要有相應的技術,設計戰艦就是一個整合的過程,而且生產藍圖後就會立即知道各種效能,省卻了大量的計算和試錯時間!
經過近半年的時間,經過幾次生成藍圖的實驗,朱鴻終於在研製系統內看到了他想要的戰艦藍圖!
【型號:蒸汽動力戰列艦
名稱:無
定位:主力艦
艦體:破浪艦艏,高幹舷艦體,融合了煙囪、電臺天線、光學主炮觀瞄器和艦橋的艦島,艦島位於舯部靠後
長190米,寬29米,吃水10米,滿載排水量噸
能源:18座燃油三脹式蒸汽鍋爐,馬力
動力:蒸汽輪機驅動,4軸推進,最高航速22節,公里12節
控制:1100名艦員,有線電話指揮系統
武器:5座雙聯裝350毫米45倍徑主炮,揹負式佈局,前三後二
16門單聯裝150毫米45倍徑副炮,兩舷各八門
防護:50380毫米表面硬化裝甲、結構防護
資訊:艦載電臺,光學射擊指揮系統】
確認生成了藍圖後,朱鴻馬不停蹄的找到風朝佑,當面彙報道:“先生,新一代的主力艦已經研發好了!”
風朝佑聞言,也是立即開啟了系統並看到了一張新的藍圖——這又是附屬系統的厲害之一了,根本不需要朱鴻抱著一大摞圖紙來彙報。
“朱博士,講講這艘戰艦吧。”風朝佑對朱鴻的稱呼也和周博一樣,都稱之為「博士」。
“好,先生。”朱鴻馬上滿臉自豪的介紹了起來。
“這艘戰艦定位是艦隊主力的戰列艦,各種技術要求都是按照先生所要求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