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部門和任務下達之後,海納計劃才剛剛開始,還沒有一名外界科學家的加入。
科學部現在算上週博在內一共有十二名頂尖的科學家,雖然各有所長,但在技能中心的加成下,在其他領域也能有所建樹。
加上有科研系統的藍圖功能,根本不用考慮生產工藝方面的事,所以不到一個月就就聯合研發出了一款通訊衛星。
其實這也是因為各個前置技術已經都有了,所以科研部的科學家們就是進行了一次整合。
通訊衛星最主要的前置技術有電磁波通訊與加密、空間姿態控制、光電轉換、真空散熱、輻射隔離……這些技術風朝佑都是有的。
要想在地球軌道上佈設衛星,其實最難的是如何將衛星安全的送到既定的環繞軌道上,也就是航天火箭的技術!
而航天火箭的技術,他在千戶所在的終末世界裡已經得到了——如此看來,終末世界雖然讓人絕望,但確實獲得了很多先進的科技,也就難怪被系統稱之為“獎勵世界”了。
所以,當通訊衛星和航天火箭的藍圖都有了之後,最後的一個問題就是一個發射場地!
對於發射火箭的場地,風朝佑首先排除了三個基地,就算是相對不怕暴露的第三基地在現在這個階段也是經不住太過猛烈的衝擊。
可在排除了三個基地之後,他也就沒有能夠發射火箭的地方了。
難不成就不發射火箭了?
當然不是!
這麼明顯的問題,就算風朝佑他一時半會兒沒想到,陳斌、周博他們肯定想得到。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很簡單——戰略核潛艇!
既然不能用固定的發射場地,那就用隱蔽性極強的移動發射平臺!
這也是風朝佑為什麼一定要兌換一艘戰略核潛艇的原因所在,因為只有戰略核潛艇的垂直髮射系統才能容納航天火箭!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航天火箭和彈道導彈根本就是一個東西,只不過一個是裝載了衛星,另一個裝載了核彈頭罷了!
當然了,這兩個之間還是有一些區別的,比如遠軌航天火箭需要更大的載重,而戰略導彈需要有環繞地球軌道快速飛行的能力。
因此,就算戰略核潛艇的垂髮系統只能發射中小型航天火箭,但對於風朝佑來說,現階段已經足夠使用了。
“既然核潛艇有二十四個發射單元,那不如一次性發射二十四枚火箭,免得多次發射增加暴露的風險!”
這個提議是朱成和陳斌聯合提出來的,也是風朝佑所認可的。
至於一次性突然從海中冒出了二十四枚疑似核彈的導彈會引起地球各強國怎麼樣的反應、會不會直接引起全球核大戰?
這一點也是陳斌提出一次發射二十四枚航天火箭建議的原因之一,因為只有打個出其不意,才會讓各強國在投鼠忌器的情況安全達成目的!
畢竟要想達到全球即時通訊,可不是一兩顆衛星就行的,所以等其他各國有了警惕之後,以後再想將衛星安全的發射到軌道上就很困難了,畢竟那些反軌道武器可不是用來看的!
所以科學部立即以這個方案開始設計發射方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設計衛星環繞軌道和投放之後的衛星變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