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五說生恩大於養恩,理應讓兒子認祖歸宗,而趙六說養恩大於生恩,十多年養育之恩,早就化清水為濃血了,理應兒子歸趙家,且此子已經不認識王五了,也不願認這個突然出來的生父。
兩人各自道完苦情,各自不服,先是互相指責,後來竟然當堂吵起架來。徐清眉頭一皺,喝到:“來人!先將此二人拖下去杖六十。”
衙役們作勢要拉二人下去,王五趙六頓時嚇得噤若寒蟬,忙跪了下來道:“老爺饒命……”
徐清做了一個打住的手勢,衙役見了,退了下去,徐清這才道:“依古法,過繼子弟只可在本宗五服之內,若有收養異姓子弟者,送養者,養者皆杖六十。”
王五趙六聽了都是大懼,一併跪下道:“此小民不知,求老父母饒命,替我們二人裁斷,只要不受杖責,如何我們都聽。”
徐清當下繼續翻看剩餘的卷宗,一邊口中判到:“例載歸宗,姓難亂也,趙六收養異姓子弟,已是違律在先,本不正焉言末正,怎能以生恩養恩論之,判子歸王五……”王五趙六二人對視一眼,只能領判。
至於旁邊四位縣令再一次給了徐清一個大大的“服”。詹增尤其是,別人不清楚此案的風險,他作為官場前輩,他是心知肚明的。爭子案,事關倫常,十分難判,一個弄不好老百姓罵,禦史聽到了也要問責。
但徐清一句話擺平二人,斷案更是合情合理,更難得是片刻間作出決定,這不得不讓人極度佩服。
眾人看徐清手書判詞,眼睛不停,口中發落,耳邊聽判,斷案無有任何失當之處。任何疑難的案子,到了徐清口中,三言兩語立解。
就算被告人是已經消失的盜匪,還是出走的世族,徐清也能安撫一下原告,判一個原告能接受的結果。
恩威並施,張弛有度。但見徐清每審一案後,聽判的老百姓無不心悅誠服,連連叩頭而去。
詹增等人唯有驚奇,徐刺史真乃奇才!三國演義中龐統決案,也不過如此吧……
不消多久,但見徐清公案旁如山高的卷宗,如冰融雪化般消解,最後餘下幾卷,徐清抬頭一看,天色尚早。門外的百姓們早已經看得目瞪口呆,雙腿都已經站的麻木,也不肯稍移一步。
最後一個案子審完,眾百姓齊齊跪下,呼道:
“萬歲,青天大老爺!”
徐清微笑一下,搖搖頭心道還好唐朝時候,“萬歲”一詞不算皇帝專用,不然就真要出大事了。
案子審完了,可審案子的影響還在繼續傳播。隨著從滄州一隊隊出去的商隊,“滄州刺史日審百案”的故事被繪聲繪色的散播到河北各地。而且,傳得越遠,就越傳奇,都說徐清是星宿下凡,能上問天庭,下尋地府,手下三千鬼差察人間,八百仙巡導清明。
不然,怎麼能一斷一個準,一判一個服呢?
百姓們把徐清捧得高高的,自然就有人不高興了。劉墨聽了手下一人的稟報之後,重重的將手中的筆拍在桌子上:
“哼,一個黃毛小兒,也敢玩弄刑法,簡直是擾亂地方教化!”
劉墨是貳佐官代屬正印事,所謂名不正言不順,他也是憋著委屈的。本想趁著開張三把火,賺一些名氣,證明自己的,卻沒想到這風頭都被徐清搶了去,根本就沒百姓想到他的功勞。
沒賺到風頭也就罷了,他這一個“挖墳”行為還得罪了不少下屬,可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這讓他惱火得不行……
主子不爽,狗子自然要出歪主意給主子消氣了:“劉大人,要不要發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