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起意,走至兩名裝湯的孩童前,拿起盛湯的馬勺往桶裡一攪,但見油花和蔥頭在湯水面上翻滾。親自嘗了一口,有些清湯寡水,他對裡長道:
“幹苦力活的人,都喜歡吃鹹,這湯淡了。”
聽徐清這麼說,兩名孩童都露出了畏懼之色,他們見裡長都打顫,看見讓裡長打顫的人更加就不得安穩了。
裡長道:“小人明白,一定改善。”徐清點點頭,然後溫言對兩名孩童:“端下去吧!”
看了一天,各點的行進速度差不多一天半裡左右,這還是燒磚採石耗時間的原因。只要災民安心在這裡待上六十天,那徐清就能造出來三千裡“標準化”公路!
其實,要不了那麼多公路,而且沿途也沒有那麼多鄉鎮作為修路點。還有一部分災民,被去滄州各處開荒造田,修渠造壩。
之前徐清最擔心的,就是災民們會不會不接受‘以工代賑’和‘以工付租’,鬧出什麼事端來。如此非常時期,賑災之事最大,一個不好,就是雞飛蛋打。天怒人怨,就是皇帝也保不住徐清。
直到這會兒,看到大部分人都平靜的接受了安排,他心裡的大石頭才落了地。甭管他的計劃多高明,規則多嚴密,首先得玩家都接受他的玩法才行。
好在這年代的老百姓還是很淳樸的,作為災民更是小心翼翼,對於官府的安排,只要不太過分,都會逆來順受。
海興和黃驊也陸續接收了災民,按計劃利用這一批廉價勞動力大搞基礎設施建設起來。只是,這幾萬災民是有優有劣的。有的人強壯,自然有人老弱,有的人勤勞,也有極個別混飯吃的。
之前趙璐在南皮截留了一部分人,全都是全家全口的人,身體壯,力氣足。後來又經過了秦時的選擇一步步下去,到海興的時候,就只勉強剩下幾千人可用了。剩下的還有老弱病殘,孤兒寡母,都做不了什麼事,只能吃白飯。這些人,足足有三千。
海興縣令燕苦也不老實,又把這三千做不了事的送回了滄州。
徐清頭再一次痛了。
這三千人,主要是在風災中失去親人的孤老傷病。這些人沒有勞動能力,又沒人願意接收,必須要另加對待,不然只有死路一條。
這時還是詹增給徐清寫了一封信,才讓徐清有了辦法。
原來,隋朝時,地方上有生、老、病、死四大官辦慈善機構了。分別是慈幼局、養濟院、安濟坊和漏澤園。只是隋末大亂,這些次要機構都已經遭破壞了。
這四大慈善機構由官府所辦,委任素有名望、亦有愛心者為負責人。慈幼局負責收養孤兒,養濟院負責老而無子,又不能養活自己的老人。安濟坊則負責治病救人,還有終極關懷,治不好的那種,就由漏澤園負責埋葬。
這時,徐清想到了滄州商會。讓商會出一部分錢,官府出一部分錢,把四個慈善機構的名稱都加上“滄州商會”四個字,分別讓商人擔任了負責人。
商人們難得有一次脫下“奸”字牌,穿上“義”字衣,故而也算踴躍。
三千個人裡也不是完全沒有價值,只是那些孤兒是有用的,他們自己家沒了,如果能讓他們就在滄州,那可是平白增加幾百戶人口呢。從這一方面來說,孤兒們比起別的災民更有價值。
其次就是老人和病人了,當然,其中還有上百個“賴子”。老人被養濟院的人領走,去看一看家院,守一守魚塘,給他們一份活兒,一碗飯。
病人暫時放到安濟坊裡頭,活不要他們幹,只要他們不傳染疾病,徐清就對他們千恩萬謝了。最後,剩下賴子。這群人是死活不肯幹活兒,又想白吃白喝的。平日在家鄉,他們就是偷雞摸狗,遊手好閑之輩。對於這些人,徐清也很無賴,只能把他們的口糧一減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