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駐守幽州,李淵命他繞過太行山,趨於代州,然後堵突厥人的屁股。此時,吉利可汗也察覺到了不對勁,謹慎行事起來。十二月,突厥寇原州遣關中十二軍將軍之一的折威將軍楊毛擊之。楊毛只是拖延時間的,隨後,李淵讓秦王李世民與太子建成共勒兵戰胡。
兩個皇子出征,一個小軍神,一個皇太子,士氣大震,突厥人吃勁不起,寇略一陣慌忙退去,就在這時,李靖第一次和大敵吉利可汗遇見,狠狠地要了他一口肉。李世民和李建成乘勝追擊,也讓突厥人留下許多性命,此戰平。
這場戰爭,在一場喧鬧開場,又在倉促之間結束。至於為什麼開始,誰也說不清楚,明明突厥和唐的關系還過得去啊。你陰我一下,我也撈你一下,以前也這樣,怎麼今年就開戰了?
幕後之人沒有跳出來負責。
長安城裡,李淵揉著昏昏欲睡的腦袋,翻看各地送上來的呈報。燈火昏暗,他忽然發現自己老了,標準的宮閣體居然看不清楚了。
李淵把呈報重重地扔在地上,旁邊的宮女太監唰唰跪了一地。
李淵揮揮手,讓這些嘈雜遠離自己。深宮大殿,李淵獨坐,英雄暮年的感覺充斥著大殿李淵靠在自己的龍榻上,回想這輩子的風雲際會。
從太原起兵,含而不露地把李密打敗,打進長安,把楊廣尊為太上皇,立一個小皇帝。楊廣死了,他才坐上這龍榻。
然後就是統一四分五裂的中原大地,一個個敵人被消滅,要看大一統就要來了,他忽然發現自家鄰居——突厥,也強大如斯了。
對手一個又一個啊,打不完,鬥不盡,而我李淵老了。
突厥再強大,也不能讓這個大智大勇的開國之君産生一丁點畏懼,真正讓他擔憂的還是長安城內。
天有二日,必有血災,這是袁天罡告訴他的。還有一句,無命之相,移星換日。
袁天罡蔔算完這一卦,飄然而去,消失不見。
李淵又想起了徐清,這個無命之相的人,揉了揉眼睛,提筆寫下:
“命洛南縣伯徐清,立即回京!”
太極宮內,刀槍林立,關門重重,寂寥無聲。大風裹挾這大雪刮過,過道上,太監宮女過緊了衣物匆匆而過。紅牆白瓦,巍峨宮殿,顯得有些沉悶,讓人喘不過氣來。只不過,生活在這裡的人,似乎早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且悠然自得。
太極殿,整個大唐帝國的權力中樞,這裡有六省、六部、一臺、九寺、五監、十六衛、四軍。唐朝中央機構稱作“三省六部制”,其實這單單只指外朝民政罷了,所謂三省指的是“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管的是執行,真正意義上的宰相,便是尚書令。武德九年,尚書令是李世民,由尚書左僕射裴寂和尚書右僕射簫瑀共同執掌尚書省。
門下省的首腦,原本叫侍內,又叫做納言,到了武德九年,應稱作侍中。舊制,宰相常在門下省議事,故門下省又稱作政事堂。有侍中二人,現在則是由高士廉、陳叔達、李元吉三人掛名,前二人實際掌控。門下省主要是審議政令是否可行,由於在門下省議事,侍中參與議事,只要門下省議過了的,就都能頒布。故門下省權力極大,實際上卻由皇帝和尚書省各出一個親信掌控。
高士廉是李世民的親信,陳叔達則有李淵控制。門下省還有諸多侍郎、給事中,侍郎高徐清一品,給事中和徐清平級。徐清是正四品刺史,正四品伯爺,還是正四品的通議大夫,給事中就是正四品,這個大小比較如同紙牌裡,三個二和一個二的區別,三個二再牛肯定打不了一個二,可二者選其一,沒人會選一個二。
中書省設中書令,所謂三省之中,中書省比其他兩省矮了一截,不過是起草詔書的,看起來是水之源,實際上是水之末。別人不把事情討論清楚了,你敢隨便草擬詔書?中書省說到底,不過是高階秘書臺。再過一二百年,中書令才升為正二品,緋袍變紫袍,時稱右相。
現在有房玄齡、杜如晦做中書令,中書令還有一個職責,便是培養尚書令。置內史侍郎,也和徐清平級。
見到尚書令,應尊稱大宰,侍中為少宰,中書令成為紫薇。鳳閣。禦史大夫,稱憲臺,比肩徐清,其下屬則矮徐清一頭。另有各部尚書,也稱少宰。秘書省、殿中省、內侍省,還有九寺,則是單單為皇家服務的。還有五監,分別掌管教育、間諜、製作器物、研製新型武器、勘察水利等方面的。
論官位高低,只有三省六部的正堂官,和極個別的副官能比徐清高。可官位不同於序位,京官貴於外官,譬如一個小小的吏部文選侍郎,不過正五品,可你外官無論多大,也是小吏,讓你等多久就等多久。有爵位的,比沒爵位的也要高貴,故而徐清在此扳回一局。還有手握軍權的大將了,早已經不是能用品級來衡量的了。總的來說,長安城裡,除卻侯爺、公爺、三省長官就沒人能讓徐清讓道。
李淵此時急著把徐清招回來,也只是一絲執念,如同孫猴子非得有金箍棒一般,握在手裡感覺踏實。
說了一點點“廢話”吧,大家可以大致瞭解一下長安的情況,以便開展後面的劇情。審核的編輯大大,放過在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