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決斷下來,特裡弗就開始忙碌起來。
原本,七大的動作都在背後,很少有媒體能夠關注到。這當然有他們的算計在裡面,媒體現在對影帝的最終獲獎人,並不持太多的爭議,西恩.潘被認為獲獎率最高,賠率低到幾乎沒得賺。這樣的局面下,丹尼爾如果連樁影帝,鮮明的沖突之下,丹尼爾受到的質疑和猜測肯定是成倍的。
所謂的盛極而衰,就是從這些改變的議論開始的,對於高高在上的活著的傳奇人物,人們總是會試圖去把他毀掉的。
丹尼爾既然決定不後退,當然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
所以,媒體在金球獎之後,開始密集報道丹尼爾獲獎的可能性。
“……如果說其它獎項會因為丹尼爾的缺席,而將獎項授予別人,那麼奧斯卡,顯然不太可能這麼做。所以丹尼爾缺席本屆頒獎季,在奧斯卡上並沒有太多的劣勢。相對於西恩.潘優秀但平穩的表現,顯然,顯著突破了自己,塑造了好萊塢影史一個鮮明形象的丹尼爾,理應獲得嘉獎。”——《芝加哥每日論壇報》。
“奧斯卡在影帝一項上爆出意外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就本報記者採用眾多奧斯卡評委來看,丹尼爾.桑德勒在過去一年,奉獻出的表演更受肯定,《加勒比海盜》的成功和《魔戒三部曲》的成功一樣,似乎都在表明,高票房、高商業價值,並不意味著不需要好的表演和精彩的人物塑造,這顯然是學院一直在追求的目的,將藝術性和商業性均衡考慮,不是將獎項授予一些不為人知的‘佳片’。”——《舊金山紀事報》。
“……”
其中最為詳細的,也更明確的,當然還是《華盛頓郵報》。在《洛杉磯時報》和丹尼爾團隊交惡之後,《郵報》已經成為丹尼爾相關訊息的權威媒體。
甚至,不少媒體人對布萊德利的“諂媚”十分不齒。
這也難怪,在和《洛杉磯時報》密切合作的時間,雙方其實還是彼此估計的。很多時候,《洛杉磯時報》並不會完全將丹尼爾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他們始終是以最符合《時報》本身利益的方式來做媒體的。但《郵報》似乎就更關注整體利益,不是單篇報道對媒體本身的利益所在。
這一dian上,確實受到不少人的詬病。
但布萊德利能夠說服《郵報》背後的格拉漢姆家族,顯然說明這麼做,對他們肯定是利大於弊的,不然大家都不是傻子,怎麼可能允許他用《郵報》的利益來做人情。
2還在使用者積累階段,雙方的合作還不多。但b和《郵報》已經就使用《郵報》的電子新聞展開談判。
傳統媒體越來越受到社交媒體的挑戰,現在電子化新聞也受到更多的紙媒的重視。將電子化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提升,是衡量各家媒體主編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和b展開密切合作,當然是《郵報》的一個絕好的轉型契機。
這是關乎生死存亡的事情。
一個千萬級的客戶群,而且很大一部分是沒有訂閱報紙習慣的年輕人,能夠面向這群人開戰《郵報》的新任務,不論如何,對於布拉德利來說,都比抓住丹尼爾來炒作銷量來的重要,這也完全可以解釋。《郵報》在處理丹尼爾新聞時,為什麼幾乎對丹尼爾團隊“言聽計從”。
不過是四個字:利益所在。
當然,丹尼爾團隊和b的密切關系,也讓布拉德利多少看出來一dian意思。
外界傳聞。丹尼爾和矽谷有說不清道不明的聯系,也不僅僅指他掌握了不少蘋果公司的股票。
《郵報》在奧斯卡前夕,將丹尼爾入行以來塑造的各類人物詳細描述,贊嘆不佳掩飾。幾乎將他描述為一個將商業和藝術結合的最完美的演員,是好萊塢電影期待走向的代表——藝術片和商業片的矛盾,一直以來都存在於好萊塢。尤其是頒獎禮前後。
影迷、觀眾總是抱怨奧斯卡的入圍影片根本沒幾個人看得到,票房低,排片少,表演的好還是不好,根本沒有太多觀眾基礎。而那些票房大爆發的電影,則很少被奧斯卡評委看在眼裡。這種矛盾的事情,放在獲獎人身上,也相當適用。超級偶像們出演的角色、符合大家審美要求的角色,也很少能夠得到認可,反而是扮醜、扮瘋狂、男扮女、女扮男,總而言之,只要不主流,就能體現出所謂的演技來。
這是個無解的問題。
獎項需要用這一dian來宣示自己的格調,而大眾的就是俗氣的,格調高的就是小眾的,這幾乎是個大家預設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