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有個姐姐叫宋明昭,小名窈窈......”
宋明曦感受到蘇三孃的傷心,在黑暗中摸索到她的手,用力握住。
“她比你大三歲,也是又乖又懂事。當年逃荒時,她知道你在我肚子裡,自己餓得走不動路,卻還想著把每天一個土豆的口糧省下一半,說是要給小弟弟或小妹妹吃......”
蘇三娘說著說著就泣不成聲,因怕吵醒一旁熟睡的石頭和妞妞,她只是默默流淚。
宋明曦也從斷斷續續的敘述中,瞭解到了大致情況。
蘇三娘嫁給宋大山的第二年生了個女兒,也就是宋明曦的大姐,宋明昭。三年之後蘇三娘懷二胎時,家鄉發大水,房屋、田地都被淹了,一大家子開始了逃荒之路。
隨著糧食越來越少,宋大山這一房漸漸成了拖累,只有宋大山一個壯勞力,而蘇三娘挺著八個多月大的肚子什麼都幫不上還需要照顧,宋明昭當時才三歲,瘦弱的沒一點力氣,需要人揹著走路才行。
宋家其他人,包括宋老頭夫妻以及宋大山兩弟一妹三家十多口人,提議把宋明昭賣了換口糧,再把蘇三娘丟下省點吃的。
宋大山自然不同意,於是,一家三口拿著一小布袋十來個乾癟的小土豆,被趕出了逃荒的隊伍。
宋明曦有點懷疑他爹不是親生的,不然,顧老頭夫妻作為父母哪會如此冷血冷情?這個疑問暫時壓在心頭。
宋大山一家三口,雖然缺食少水,也曾遇到過流寇,但都有驚無險地渡過了,直到蘇三娘磕了一下有了早產的徵兆。
宋大山一個大男人又慌又怕,他把蘇三娘母女先安頓在一個破廟裡,自己跑出去找有經驗的婦人來幫忙。
就這麼一會兒的功夫,宋明昭丟了,不知所蹤。
一邊是疼愛的女兒,一邊是要生產的妻子,宋大山不知該先顧哪一頭,痛苦萬分,最終,他咬咬牙,還是決定等蘇三娘平安生下孩子後再去找宋明昭。
然而已經晚了,宋明昭被一個逃荒的人悄悄抱走賣給了過路的行商,換了一斗玉米麵。
宋大山氣得想殺人,卻只問出行商是去往興慶府的,他追了兩天還是沒追上,又不放心蘇三娘和新生的寶寶,只能無奈返回。
夫妻倆人也不按原先的路線走了,而是往興慶府的方向而去,希望能找到宋明昭。
當江源府有了賑災的糧食和銀子,亂象已平,秩序慢慢恢復後,朝廷號召災民返鄉。
但凡回去的人,府衙都會給出一定的路費,且三年免徵。若是不回去,流民就地安置,戶籍由衙門重新登記,可是沒有三年免徵的好處,也沒銀子拿了。
而且安置的地方全憑運氣,基本上不會在太繁華富裕的城鎮,甚至稍稍好一點的村莊都不會有,田地也沒有分配,只給兩畝荒地自己開墾。
大部分人都選擇回去了,落葉歸根的想法在世人腦海中根深蒂固,有銀子又能免徵三年,回老家那邊依舊是熟悉的親戚朋友,更不用說有些人還有產業房子在江源府,放棄了損失太大了。
可是,宋大山夫妻卻決定不回去,一來,兩人被宋家那一大家子冷心冷肺的傷透了心,二來,他們還沒放棄尋找宋明昭,覺得離女兒近一點總有一天一家人能團圓。
於是,宋大山夫妻就被安置在了偏僻的楊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