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n大多都是綠茶,但品級高的卻很少,比較高階的能有龍井這樣知名度的好像也只有産自思茅的普洱茶,它是經過發酵的,屬於紅茶的範疇,一般的綠茶是面向大眾的較為常見的品種,我在家裡就跟著媽媽喝碧螺春。”艾春明平和的聲音像跟領導作彙報,“西湖的龍井記得小時候喝過,有一年我爸爸到sh這邊來出差帶回去過,很好喝的。”好像為了印證他說的話,他一連喝了好幾口。
有些情況事先寧瑩潔和爸爸提前說過,比如艾春明少年喪父的事,寧福才就回避了關於父親的談話。他談興正濃,突然想到了什麼,於是話鋒一轉:“你同我們家小女第一回見面,在船甲板上把一幫小流氓打得鬼哭狼嚎,真是蓋世神功好武藝,你從小就習武嗎?”
艾春明並不急著答話,先是看一眼寧瑩潔,兩人目光交彙意思在說:“看來,你沒少在父母面前炫耀啊!”寧瑩潔會意地笑笑,不敢再看艾春明的眼睛。
“從小跟爸爸學的。只是能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哪裡有您說的那麼厲害。”艾春明提到自己的父親並沒有表現出傷感的情緒,並不是他已經從心底忘記了爸爸,他覺得應該把對爸爸的懷念深深地埋在心裡,且這種情感不可輕易示人。
寧福才無意中還是挑起了關於艾春明父親的話題,見艾春明並沒有任何反應,他反而更覺得有些愧對面前的這個年輕人。
他無不感慨地說:“虎父無犬子。”他一語雙關既贊揚了艾春明父親又誇贊了艾春明的英勇。
“是啊,是啊。”寧瑩潔的二哥寧堂寬搶著接話。
吃飯的時候一大家人圍了一張大圓桌,你一言我一語,可謂熱鬧非凡,他們把艾春明奉為上賓艾春明落座直接與寧家父母坐在一起,寧瑩潔的媽媽在寧瑩潔的大姐和嫂子的配合下完成了一般只有重大節日才會親自打理的大餐,且不說味道做的合不合口,單是一家人上上下下的忙活就夠讓人感動的了。
寧瑩潔的媽媽程芳翠十五歲正當豆蔻年華的時候從崑山老家來到sh寧家,她勤勞聰慧,做得一手好菜,人又長得小巧,深得寧家老爺也就是寧福才的父親的賞識,那時寧福才正值血氣方剛的時候,身邊一切美好的事物他都想據為己有,當然也包括身邊的女子,有幾分姿色的程芳翠自然逃不過他的視線很快就成了他的獵物,一有機會有事沒事他都要溜進廚房藉故肚子餓了找吃的或看看今天吃什麼飯菜,廚房裡還有一位趙媽總是很懂事地騰出點時間留給他們,程芳翠也喜歡這個白淨的小夥,又是自己主家的少爺,她心甘情願任由寧福才愛撫,直到有一天,寧家老爺眼瞅著自己兒子老大不小替他張羅婚事,寧福才才向他爹攤牌稱自己心中早有人選非她不取,別的只能納作妾。當老爺知道兒子喜歡的竟是自己家的幫傭小翠,心想:小兔崽子,原來家裡的葷腥他早就盯上了,他只好作罷兩好並一好,做主替兒子和小翠成了親。
桌子上一大桌菜品豐盛至極,什麼熗蝦,幹筍蹄膀,黴千張,菊花烙,醪糟圓子,老鴨煲,清蒸鱸魚,醉香雞……凡是想得到都傾力打造頗費心思。
艾春明格外認真地品嘗著美味,對老人手藝大加贊賞,聽得老人喜上眉梢高興得合不攏嘴,不住閑地勸艾春明多吃點多吃點。
這邊以寧福才為首的男主人也不甘示弱發輝自己最擅長的勸酒令,艾春明本來是不打算喝酒的,幾番推辭他還是執拗不過熱情好客的寧家父子,無奈之舉只好順應他們客隨主便了,索性的是他自認為還是有點酒量的,倒不至於在寧家人面前出醜現了原形,寧家父子一再堅持除了好客的因素外,恐怕也是想考察一下他的酒量如何。
幾杯酒下肚,艾春明自覺喉嚨開始有一種燒灼感,再看寧瑩潔的二哥寧堂寬已作搖頭擺尾狀說話也有點語無倫次,寧瑩潔的爸爸寧福才還算清醒,畢竟上了年紀,看上去有點力不從心的味道,艾春明當即決定不能再喝了,他舉起杯說:“謝謝伯父伯母及你們一家人盛情地款待,我用杯中的酒敬你們。”
家裡的幾名女將看出事情的迫切性深諳艾春明話裡的深意忙順著他的話說開了。
“他爸,小艾向你敬酒了,喝完趕快吃飯了。”
“是啊,菜都快涼了。”
寧瑩潔的二嫂華梅梅說:“我去盛飯。”
寧瑩潔看看爸爸,朝他點點頭。
寧福才很識趣,他領悟得了小女兒沖他點頭的意思,他舉杯與艾春明的酒杯撞了一下,說:“春明啊,真的喝好了?”
“是的,伯父。您感覺還好吧。”艾春明語氣溫和,虔誠的態度就像在對自己的父親說話。
寧瑩潔的二哥寧堂寬一口把剩下的酒幹了,嘴裡咕噥一句:“有種,老阿弟有些酒量。”他說話時眼睛一直瞄著艾春明,一臉的不服氣。
吃過飯,寧瑩潔的大姐寧芳春和嫂子華梅梅又在廚房忙了一陣,兩人雙雙走出來,大姐說要回去輔小孩讀書,寧瑩潔的大姐夫這回正好出差不在家,所以家裡請客就沒有來,寧瑩潔的二嫂華梅梅攙扶著有點喝高的丈夫也回去了,看得出他們是有意留些時間給客人和家裡的其他人,臨走時他們還不忘跟艾春明說讓他多呆會兒,艾春明從她們說的話裡得知其實寧瑩潔的哥姐爸爸媽媽都住在同一幢樓裡,從這幢樓的建築風格和樣式上看,這幢樓竣工的年代應該在解放前,艾春明似乎一下子什麼都明白了。
在兩位老人的堅持下,艾春明又呆了一會便起身告辭了,二老覺得時間過得太快,樣子看上去有點黯然神傷,寧家父母把艾春明一直送到大門外。
“這回認識家了,要常來啊!”寧福才殷殷道。
“一定要來啊!”程芳翠補上一句,言語裡明顯裹挾著她的期盼,“瑩瑩啊,你再去送送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