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詩不學!
她沒那底蘊。
蹴鞠不學!
古代的蹴鞠就是花式足球,擺個姿勢漂亮而已,再說李雁回不喜歡一身臭汗的樣子。
刺繡,她已經有底子了……
而且,她也沒有興趣往刺繡大師的路子上走。
這一點上,她還是很佩服她家小姑的。
大師的路可是很枯燥艱辛漫長的,非心性堅韌之人不能達。
李雁回想了又想,最後終於決定:“師父我想學圍棋和吹簫!”
學圍棋自然是因為小小的棋盤,變化萬千、其樂無窮,很對李雁回的口味。學簫則是因為,李雁回有一個小小的私心。等她以後再想家的時候,就可以用簫來吹一些她熟悉的曲子,以慰鄉愁。
李雁回越想越興奮,小臉像是會發光一樣。
鄭無瀾對於李雁回的選擇也頗為滿意。
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雖說她很奇怪為什麼李雁回為什麼沒有選擇高雅的古琴,而是選擇了幽靜典雅適合獨奏的簫。
簫適於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調,寄託寧靜悠遠的遐思。
有的時候,鄭無瀾覺得李雁回一點兒也不像是個普通的農家十三歲的小女孩。
她的心裡似乎也裝著一個不能說的故事。
嗯……
這句話是從李雁回那裡學來的。
倒是是李雁回選擇的棋頗對她的胃口,讓她不免對李雁回高看了幾分。這個孩子真的和越彥和相配,從她選擇的技藝中就能看出。
舞蹈的本質就是用來魅惑男人,越彥那孩子,根本就不用魅惑,不學也罷。
書和畫則是用來錘煉心神的。
而棋……
奕者謀略也。
棋是最能培養一個人的大局觀和統籌能力的。
日後,若雁回能幫上越彥,那就更好了。
所以,鄭大家對李雁回選擇棋這一技,非常的滿意。
於是,棋和簫這兩門功課就被定下來了。
李雁回除了上午要和鄭大家讀書寫字之外,下午還要隔一天學棋隔一天學簫,這兩門功課。
李雁回茫然不知謝越彥和鄭大家的心思,猶自學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