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學校裡交給武叔叔,羽絨製品這邊就由老楊全權負責。村裡的大事小情兒有大哥頂著,淑珍只要跟連山兩個全心搞她們的良種最佳化與培育就好。
經過七二、七三、七四這三年的推廣,她們夫妻提出的套種理念已經火遍了全國。
那七百八十多畝的稻田產量也是一年高過一年,七三年的秋收時竟然超過了畝產千斤大關。在沒有雜交水稻理念的當下,這產量絕對有夠驚人。而且不同於別處的虛高浮誇,他們這是實實在在拉到省裡當作種子的。數量都恨不得精確到兩,絕對沒有弄虛作假可能。
光是靠著這稻種,淑珍和連山夫妻倆就一次又一次地登上了國家級的新聞版面。
雖然仍在劉家村沒挪動地方,但兩口子的待遇卻也是漲了又漲。
淑珍和連山的工資都超過了百元,比一般的市廳級幹部待遇還要高些,每月還有定量的各類供應。在普通工人一個月二三十塊的當下,這兩口子養活著四個孩子還能每月存個百元左右,小日子過得也是眾人稱羨。
是的,四個。
七三年春五月,淑珍生下了次女連心悅。現在肚子裡又揣上了一個,才堪堪四個月的大小,預計明年也就是七五年夏天的產期。
一共三間小土房,去掉一間廚房。東屋住了連山和淑珍帶著小心悅。西屋就當了二嬸子和連恩、琛琛、心之的臥室兼三小的書房、遊戲室。
擺了不少的傢俱不說,還有連恩的書桌、書架。龍鳳胎的積木、木馬等各類的玩具,滿滿登登的簡直連點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想想明年夏天就要報道的三兒子,七七年秋的老閨女,淑珍就覺得這蓋房子似乎是件挺迫在眉睫的事情。
眼瞅著二嬸子歲數一年比一年大,家裡的孩子卻是一年比一年多。再找個人給她幫忙那都是必然的,而找人簡單,住宿什麼的卻又是個問題。
“讓大哥幫忙寫個批條,咱拉磚蓋房子吧!”聽著媳婦這半是感嘆半是憂傷的說完後,連山很是乾脆利落地拍了板。依著他們現在的級別,別說是蓋個轉房了,就是蓋個樓房也半點兒不犯毛病。左右錢也夠用,幹啥非要孩子大人住得憋憋屈屈呢?
蓋!
大大的蓋!
整他個二十八米乘九米的大六間。
到時候一個大間分柵成四米半乘四米半的小間兒,一個孩子一個屋。保證讓熊孩子們個個有地方住,誰也別拿擠得慌說事兒來往他們兩口子屋裡擠!
蓋房子這事兒其實是淑珍早就有的想法兒,但傻老爺們的設計她卻是咋也苟同不了的。
反正這今年報名後年也不定能排上拉磚,這事兒倒也不急。淑珍覺得自己有的是時間慢慢構思,再多年後流行的磚房樣式中選出個自己最最中意的py過來。
結果這頭一天跟大哥打了招呼,第二天就有了準信兒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