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大清國發兵十萬,分三路出擊準葛爾叛敵葛爾丹。
東路由薩布素率兵九千跨越興安嶺西進;西路由撫遠大將軍費揚古率兵四萬六千人,分別由歸化、寧夏,穿越沙漠、山地、沼澤艱難北上;康熙皇帝親率中路軍四萬五千人,出獨石口一路向北。
三路大軍對準葛爾軍出沒的地點,呈合圍之勢挺進。約定於克魯倫河一帶,將其殲滅。
出征之前,皇帝以及眾將領,反覆研究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每一步都設想了幾十遍,並做了相應的對策。出征之後,途中所遇的困難,仍是比設想中的還要嚴重得多。
皇帝率領的中路軍還未到達約定的目的地,糧草便一再中斷,有時候一天只能吃一頓飯維持。喝的是路邊渾濁的河水,軍中不斷有人生病,隨軍一百多人的醫師隊伍日夜忙個不停。
催促軍糧的快馬,一隊隊的派出去,回來的訊息,大同小異。南方一直在下雨,道路泥濘,運糧車行進緩慢。
高士奇秘密進言:“萬歲爺不是有後備糧草嗎?”
皇帝說:“前方的路,還長著。這一仗不知道要打到什麼時候,不看到葛爾丹的隊伍,不到彈盡糧絕,不動用備用的糧食。”
入夏之後,西北也遇到連綿的陰雨,費揚古率領的西路軍,被一段三十多里的沼澤地帶所阻。膝蓋深的淤泥,步步艱難,耽誤了行程。
有人又傳說,俄國沙皇要出兵幫助葛爾丹,準備借給他六萬鳥槍。
隨軍的大臣們,擔心皇帝率領的中路軍,孤軍深入,遇上危險。紛紛請求皇帝就此退兵。
皇帝堅決不同意:“朕掛帥出征,還沒有見到敵人就後退,如何殺敵,怎樣向百姓交待?況且我中路單獨退兵,叛賊就能集中精銳攻打西路,西路軍的將士們就危險了。”
五月初,經歷兩個多月的長途跋涉,皇帝率領的中路軍,率先抵達克魯倫河,逼近準葛爾叛軍。
葛爾丹聽士兵報告說大清皇帝掛帥親征,已經到了大營前,他還不太相信。等他跑上山頭瞭望,只見清軍兵強馬壯,黃色的龍旗迎風飄揚。
他深知此時地對他不利,不是戰的好時機,乘夜拔營西撤。
皇帝率軍追擊,由於準葛爾軍的騎術精湛,又輕車簡從,神出鬼沒,連追了五日之後,找不到他們的影子了。千辛萬苦的出兵了兩個多月,終於看見敵人,又讓他們跑掉。大家都不甘心,尤其是大阿哥率領前鋒營,更是惱怒之極。
大阿哥向皇帝請戰,願領五千精兵,輕裝前進,尋找叛軍。
被皇帝駁回。
嚴厲斥責大阿哥沒有全域性觀,做事浮躁。身為一軍將領帶頭冒進,視兵士的性命如兒戲。
皇帝著快馬通知費揚古率領的西路軍,令其埋伏在叛軍回準葛爾的必經之路攔截。又特意下令,葛爾丹若是突圍跑掉,一定要乘勝追擊,跑多遠追多遠,不用考慮糧草的問題,此仗不捉著葛爾丹誓不班師。
同時下死令催促糧草,七日之內,見不到糧食,讓運糧官提頭來見。
第九日,在大帳中,寢食難安,心急如焚的皇帝,終於聽到了運糧車到的訊息,厲聲喝斥:“把運糧官押過來。”又對旁邊的一名將領下令:“準備行刑,”
來報告的侍衛欲言又止,遲疑了片刻,還是領命出去了。一刻鐘之後,押來了疲憊不堪、衣衫襤褸的于成龍。
皇帝驚聲連問:“怎麼是你親自來了?怎麼成了這個樣子?”
于成龍伏地泣不成聲:“萬歲爺退兵吧,南方暴雨,道路泥濘,馬車一日才能行進二三十里,這些糧草,還是臣組織馬隊馱來的。後面車運的糧草最快還要八日才能到達此地。”
皇帝看他的樣子,甚是心酸,本來不打算責罰他了。聽到他擾亂軍心的話,又怒了:“此一仗我們準備了整整五年,一點小困難,就退縮。全軍上下,一天一個饅頭,莫要說是八日,再有十八日也抗得過去。要你這樣懦弱的人何用,拉出去砍了,眾將士圍觀。”
于成龍哭得滿臉是淚:“萬歲爺果真是不知道,黃河決了口,水淹千里,徹底斷了路,江南的糧草運不過來......”
皇帝顫抖著聲音問:“......你,你,你這訊息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