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欣覆彼岸> ☆、蔭蔽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蔭蔽 (2 / 4)

我們通常坐禪,也並不是斷滅念頭,而是不執住念頭,【生清淨心,生無所住心】,般若觀照,真如自在,來去無礙。

這裡用了個【生】字,說明是一種活力的靈性狀態,而不是枯木、朽草、石頭。

有人說他萬念俱灰,心如死水,要出家成佛,這是謗佛,是對佛法的褻瀆。”

淩霄道長捋著白花花的鬍子,一派逍遙,“實際上【禪定】的狀態也就是道家所說的【道】的狀態。

老子《道德經》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佛教的六祖《壇經》說: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釋道兩家的【道】實際上說的是同一個東西。

這就是易經所說的【太極】。

因此說,天下智慧,萬法歸宗,都歸於大道之源,歸於太極之根。”

聽聞兩位高人的言論,欣芮忍不住開口,“儒釋道兩家本源相通,並無高下之分。

只是它們的表現形式和著力點不同,其作用和用途也往往不同。

南懷瑾大師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儒家是糧食店,要吃飯天天用到它,這是教育的作用;道家是藥店,不生病則已,若生病則必用它,若逢亂世,就要用到道家的智慧;釋家是百貨店,沒事可以進去逛逛,用也可不用也可。它雖不能幫你具體解決問題,但可以慰藉心靈,啟迪智慧。

三家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我也打一個比方:假如看一個物體,儒家是看它的陽面,道家是看它的陰面,而釋家則是看它的投影。

儒家是世間學,提倡【立功、立言、立名】,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釋家是出世學,主張【離欲、離法、離相】,講求六根清淨、生【般若】智,脫離苦海到彼岸。

道家則是最瀟灑飄逸的學問,在入世和出世之間來去自由,入世則能風生水起,拜相封侯;出世則能心遊八荒之外,身隱山水之間。

三家相較:儒家【拾得起】,道家【放得下】,釋家【看得開】。三家學問,珠聯璧合,相映生輝。

三家的著力點不同。

儒家是【以人為本】,重點關注【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禮儀。注重規則和秩序。

道家關注【人和自然】的關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天人合一】。

而釋家則著眼於【人和宇宙】的關系。

四方上下是為宇,古往今來則為宙。把人置於廣大浩渺、變化瞬息的時空背景當中,一切都顯得“虛無、短暫和無常”,因此就得出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結論。

儒釋道三家雖本源相通,並無高下之分,但歷史上卻發生過儒道相爭和佛道論戰的情況。後經過唐、宋時期的思辨、碰撞和融合,到明朝時,儒釋道已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教合流’獨具一格的中華特色文化。

明代王陽明就是這一文化的集大成者。【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致知】。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