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日夜監製,成品終於出爐的時候,成品的效果令巧兒歎為觀止。
襦裙雖然說是普通女子的日常穿著服裝,但這個年代的襦裙式樣基本是交領、上衣短、下裙長。
而我的設計是結合了各個歷史朝代襦裙的變化而改制的,尤其是第一件的下裙採用漸變的紗裙,這是前所未有的。
這也是一開始我希望能在自己小店的後院染布、織布的原因,我希望我的布料能夠有所創新。
當然,只是在這個朝代算是創新。
常言道:古為今用,如今我顛倒了過來,變成了:今為古用。
將錦鯉繡花唐制齊胸襦裙和蓬萊刺繡天絲對襟襦裙陳列於我自己製作的人模上,擺放在店門前的屏風前。
其他幾件分別陳列於店內不同的展櫃裡。
由於時間限制,也源於擔心自己的創新不能被廣為接受,我不敢多生產。
但是,僅僅靠面前的擺放的兩件襦裙,已經足夠吸引在這條商業街來來玩玩的客人了,襦裙在他們眼裡很驚豔,人模又令他們覺得不可思議。
然而,促使他們下訂單的卻是琵琶袖襦裙,以及茱萸立領斜襟長襖傳統襦裙。
這兩款在短短的三天內,下單量高達100單,是另外三款下單量的4倍。
作為設計師,我能理解這樣的消費行為,就好比我們看時裝秀上的奇裝異服在爭奇鬥豔,而實際上時裝秀的衣服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見,多見於舞臺或者宴會、晚會上。
作為普通百姓,快銷類的品牌反而是他們的首選,儘管快銷類的服裝款式簡單。
小店還沒有正式開業,已經有了100多個訂單,使我對創業之路燃起熊熊烈火般的希望。
我相信,我能成功。
楊福來是目前最受益者,顧客進店,在選購衣服的同時,自然也看到了他賣的胭脂水粉,也會順手捎帶一點,再加上他巧舌如簧的推薦,他賣出去的胭脂可不少。
而且,我曾允諾他,他賣的胭脂水粉的利潤全歸他,他只需在賣胭脂水粉的同時幫我看好店,相當於他不用付房租、雜費等等費用,利潤可想而知有多客觀。
從他笑不攏嘴就能窺得一二。
我樂見其成,只要他不是隻顧賣他的胭脂水粉就行。
楊福來也是個知道感恩的,除了賣他自己的胭脂水粉,他也能夠忙前忙後,忙著招呼客人、忙著記賬、忙著下單……
總體,我還是滿意的。
不滿意的是,楊福來竟然不識趣地問道:“好多天沒見彥爺了。”
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